正文

《你在和谁较劲》(10)

你在和谁较劲 作者:朱新月


 

连载十五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问:“成长与成功二者哪个重要呢?”成长是一个过程,而成功是最后的结果。很多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完全把自己的成长置之度外。在人生道路上,成长要比成功重要得多。

或许每个人不需要太多的成功,而成长却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成功多是外界的评价,而成长则是来自内心的感受。只有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任何外在的包装都会随风而去。

  歌德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想到成功,但没想到成长。”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沉浸在成功中,那么就不会有进步。而当一个人成长了,就能感知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从而走向成功。

还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阐述的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就是立志、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著态度。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多年的磨炼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实则就是在强调成长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不能拒绝成长且都不能够没有成长。的确,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不过成功对于每个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正如古人所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

在工作中,你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状况,作为员工,你不可能拒绝老板,所以,只有硬着头皮上,这就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一位员工到新公司上班没几天,上司要求他整理好一个软件的程序。按正常情况,这个程序要3周才能做完,但因为上司没说清楚,员工误以为是3天,就硬着头皮做出来了。上司非常吃惊,表扬了他的速度。

在职场中不免有些人业绩平平,原因在于他们的工作中经常出现“不可能”,当给自己留下这个心理暗示的时候,“不可能”就变成了不去做。

小张毕业后进入一家外贸公司工作,刚过去没多久,就碰上公司年底大型晚会,员工都必须有节目。恰巧小张被选入演讲这一项目,当时小张很犹豫,怕自己讲不好。就在这时,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下了个“特别的”任务—要求他在比赛中脱稿。

小张非常不解,但老板只是笑笑,并没有作更多解释。于是,小张在业余时间积努力准备,为了脱稿演讲而一次又一次地在家里演练。比赛当天,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公司内部演讲,小张却因为是公司里唯一一个脱稿演讲的人而大放异彩。由于这次比赛的表现,他很快被大家认可,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快速进步,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就完成了自己职业的飞跃,成为区域经理。

每当回想起老板那一次“特殊照顾”,小张都心怀感激,如果没有老板的要求,他不可能在公司里快速立足,很可能要走一段很漫长的迷茫路程。

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成功,却忽视了成长。其实在成长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多,感悟很多,收获很多。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才会让自己变得成熟。关注成长,淡泊成功,以平常心去一步步成长,也许成功就会不期而至。

小张在接到老板的“特殊照顾”时,或许没有想到这么多,当他成功的时候他对老板心存感激,这就是在成长,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当然,经历了这个过程成功固然好,但不成功也没有损失什么。关注过程,关注成长。

然而,在职场中,有人视工作为苦役,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折磨,痛苦无比。从清晨的那一刻就在暗示自己:痛苦的一天即将开始。来到公司,麻木地面对公司紧张忙碌的氛围,不紧不慢地做自己的工作,仿佛这些工作可做可不做,经过了一天的漫长等待,终于下班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当别人为升职或加薪欢呼庆祝的时候,他还在原地踏步,越来越远,差距就产生了。

无论你在什么位置上,在做什么,都要使自己的人生产生最大的价值,要知道,成长比成功重要。关注成长就有可能成功,但是关注成功而忽略成长,就有可能两败俱伤。

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所有的天才都是教育出来。而在“打败别人”之后胜利的喜悦是暂时的,只能带给你一时的快感,却不能受用一生。

成功是每个人的目标,我在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但无论结果怎样,我们都能享受到这追逐成功的过程,享受这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的痕迹,收获人生的“钻石”。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成长比成功要重要得多。在荣誉和成绩面前保持平静,在困难面前不退缩。这就已经很完美了。

连载十六  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

在人生的竞赛场上,没有确立目标的人,是不容易得到成功的。许多人并不缺乏信心、能力、智力,只是没有长远的计划,做不到心中有数,这种情况下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因为成功者都会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全力以赴,竭尽所能。

不难发现那些伟大的或成功的人物,都是以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作为奋斗的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有一次一位著名跨国公司的大区总裁讲到,在他们公司什么都可以量化,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量化。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这位总裁在讲完此话不到半年便匆匆下岗了。

“量化论”现已成为各大企业竞相效仿的管理制度,然而,量化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任何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有它独特的生存之道,面对“量化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企业,全部采用量化考核,走进纯粹的数学世界,就等于退回到了纯粹简单的机械运动状态。 作为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大小,没有量化考核肯定不行,但纯粹的量化考核也是行不通的。

在职场中,没有目标的人有时也会成功,这个有时就是指迫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不得不朝一个目标一条道走到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量化,成功就不能量化。

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量化,追求不同,得到的也就不同。莱斯利没有对自己的未来量化,随遇而安,简单洒脱,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从另一方面思考,这种不量化的思维有助于事物的向前发展。

在职场中没有道具,做好工作,就必须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无形之中的压力有时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时也会有消极的作用。久而久之,员工总是有一种应变的态度,对待工作也有所保留,他们认为公司是老板的,自己只是给老板打工,没有必要对公司推心置腹。那么,量化管理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个老头,非常讨厌门前孩子们的喧闹声,可是每天孩子们的喧闹声不断。于是老头有一天走出去对孩子们说:“你们玩吧,尽情地玩,尽情地打闹,我特别喜欢看你们玩耍。如果你们玩得好,玩得厉害,我将给你们每个人一元钱。”孩子们听后很高兴,卖力地玩耍。第二天老头说由于资金紧张,只能给他们每人五角钱。孩子们听后不快,也接受了。第三天,老头只给了孩子们一角钱,孩子们说:“给我们这么少,你不知道我们为你玩有多累。我们再也不为你玩了。”从此老头家门前恢复了安静。

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这个老人用金钱买走了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同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企业的量化者,即故事里的老人,而员工就是这些孩子们。回到企业里,这些量化管理已经无处不在了,量化管理固然有它的作用,这种方程式的量化一旦施行,带给员工的不仅仅是动力,也有压力。

这种情况下,老板和员工可以换位思考,让老板当员工,而员工变成老板,员工作为主体引导企业的发展,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放下沉重的包袱,把工作做得出色。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强大的自驱力,而这种自驱力源于个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渴求不断地完善自己,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公司,员工的自驱力会让每一个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任务的完成中,甚至不计报酬地寻求创造性解决方案。土耳其有一句谚语:“每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头雄师。”所以,发掘这种自驱力,不要让每件事情量化。

对待工作就应该有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乐在其中,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不要总是关心薪水有多少,应该竭力追求热爱的事业,而非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

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很可能既赚不到钱,也找不到人生的乐趣。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一件工作不量化,那这件工作也没什么价值,这个时候要警惕自己,不要为量化而量化,防止走进量化的误区,就好像不要为了工作而工作一样。如果一个人工作就是为了完成任务,那无论老板再怎么提拔他,他也只是完成了任务。但如果他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那他会千方百计地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升职加薪当然不在话下。

为自己做长远的打算,不要和别人较劲,更不要和自己较劲,为自己创造一个简单和谐的工作环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