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艺术型—天才都是忧郁的

心理学其实很好玩 作者:高志鹏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是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多年的生活经历使亚里士多德悟出了一个道理:天才都是忧郁的。这位哲学巨匠虽然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但其一生却深陷忧郁的阴影之中。

亚里士多德被忧郁侵袭内心后,时常躲在一处角落,望着深邃的天空,黯然神伤。天才的忧郁,由于它本身所具备的内涵,无疑是一幅独具魅力的风景。亚里士多德曾经走出了一个巨人的阴影,却最终被那个阴影笼罩。

两千多年前,在雅典城郊的一片幽静而神秘的树林中,柏拉图一边散步,一边与弟子们讨论问题。他时而侃侃而谈,阐释着他的各种思想;时而睿智机警,回答着学生们的各种问题。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深受柏拉图器重。在这片树林里,柏拉图曾经与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子多次畅谈、争论,而柏拉图也曾一度对这位弟子感到头痛,亚里士多德的博学多思与年轻气盛的进攻性结合,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柏拉图惊恐地说道:“亚里士多德向我发起了进攻,就像是一匹小马驹攻击它的母亲。”

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他甚至暗示,智慧绝不会随柏拉图的去世而消失。在学园里,亚里士多德经常和柏拉图争论,有时,甚至会让老师置身于尴尬的境地。他不同意柏拉图把真实存在看成是“人的理念”的唯心观点。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抛弃了柏拉图的很多唯心论观点。

亚里士多德之所以倍感忧郁,在于如果柏拉图不是他的老师,那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因此,他常常陷于矛盾之中。和老师争吵过后,他总是于内心深处责备自己。他始终无法躲开老师的阴影,碰到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还是要把老师的一些唯心论的观点搬出来,常常弄得自相矛盾。很多时候,亚里士多德遇到回答不出来的问题,还是要去请教老师柏拉图。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此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只有在老师光芒的照耀下才可以闪光;失去了老师的照耀,他的存在便显得形影相吊。其他学生都相继离开了学院,而亚里士多德却在那里守望了两年,表示其对柏拉图的哀思与忏悔。

两年之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四处游历。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不会有人知道,他是在地上的阴影里寻找老师的面容。

有谁能体会一个哲学家的孤独?亚里士多德始终活在阴影之中,经常无法抑制内心的悲哀而泣不成声。在那个时代,他无法向志同道合者倾诉自己的思想,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

随着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

亚里士多德是忧郁的,他追求独特,喜欢浪漫,容易情绪化,害怕被人拒绝,拥有强烈的占有欲,总是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风格。

在生活中,忧郁的人情绪波动较大,倾向追求不寻常、具有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爱幻想,认为死亡、苦难、悲剧才是极具价值和真实的生命,他们对美感的敏锐程度可见于独特的衣着以及对布置环境的品位,这些都显出他们的独特性、创造力。这类人天性悲观,认为生命是一个悲剧,与人相处若即若离,害怕亲密关系而暴露自身的不完美。

心理学启示:

艺术型的人想创造出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作品,所以不停地自我察觉、自我反省,以及自我探索。他们多愁善感,想象力丰富,经常沉醉于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较为感性,受感情主导,只要喜欢就会去做,不会考虑责任的问题。

这类人十分自我,由于从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他们都会在幻想里建构自己的世界,让情绪得以发泄。但是,这样很容易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因为他们将自我孤立起来,容易与社会脱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