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领袖型—影响深远的功夫之王

心理学其实很好玩 作者:高志鹏


数十年前香港经济低迷时期,很多华人漂洋过海在国外闯出了一番事业,抒写了一个又一个“他乡的故事”。1940年美国三藩市有一个婴儿诞生了,其父亲是香港粤剧界名人李海泉先生。李海泉的心态与其他华人一样,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取得一些成就,让家人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这点可从他替孩子改名时看出:中国人大多认为“不怕生坏命,最怕改坏名”,他希望孩子将来也可出人头地,替孩子改了一个蛮有意思的名字“振藩”,寓意他成长后可威震三藩市。

这位名叫振藩的小朋友,后来不但威震三藩市,而且还登上了世界的舞台,他就是日后无人不识的李小龙。

李小龙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儿时在香港便获发掘成了童星,在六七岁的年纪便受到影艺界的熏陶,童年的经历对他日后在电影圈的发展有极大帮助。本身甚为好动的小龙,在1955年遇上了咏春宗师叶问。成为叶问的徒弟后,他更对武术疯狂热爱,比如太极拳、剑击、西洋拳等,17岁时更在校际拳击比赛取得冠军。李小龙从小就混迹在电影圈,由于外形渐趋成熟加上独特的演绎技巧,电影公司觉得他是个可造之材,预备与小龙谈签约事宜。

1959年,生性好动的李小龙,因一次冲突事件遭警方扣留问话。为避免影响前途,家人便匆匆安排他到美国读书,希望他可在彼邦专心学习。1961年李小龙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攻读哲学,这个黄皮肤、黑头发、个子不高的小伙子,常常被一些好事之徒骚扰,而李小龙的好身手使他们甘拜下风。之后,李小龙索性在西雅图开设武馆教功夫。

1964年,李小龙在长堤的空手道大赛担任表演嘉宾,让更多人见识到他的功夫。当中包括一些电影工作者,这个“第一印象”对他日后在电影圈发展极为有利。

1965年,李小龙起了一个念头,他有感传统的中国武术应可有更大发挥空间,所以开始将生平所学的功夫加以整理,希望能创出一套全新的武学系统,让习武者可透过这套系统练习,把功夫发挥得更好。

1966年,改编自连环画的《青锋侠》拍成剧集,李小龙在该片中饰演青锋侠助手。该片当年大受欢迎,但拍过《青锋侠》一剧之后,他并未延续他的事业。赋闲在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只偶尔担任好莱坞红人的私人武术教练。李小龙没有浪费他的“清闲时间”,虽然机会未到,他仍将早前的新武术构思整理创出一个独特的武术系统,并于1967年为它起了一个名字—截拳道。

1970年初,李小龙挟着青锋侠第二主角名义回港,在当时无线电视皇牌节目“欢乐今宵”表演寸劲、侧踢等。其身手及独特气质令电视机前的观众无法忘记。在这一幕里李小龙锋芒毕露。当时嘉禾电影公司高层觉得这是个可造之材,稍后便派专员到美国找他谈拍片事宜。首部电影的角色更是为他度身而设的,这就是当年破尽香港电影票房纪录的《唐山大兄》。1971年《唐山大兄》由于极佳的票房及口碑,第二部电影火速赶拍。1972年《精武门》上映,当年影片内容敏感但却不影响成绩,票房又刷新纪录。两部电影的空前成功,令投资者雄心万丈,其后更不惜工本,拉队伍往意大利制作《猛龙过江》。

一个曾经在好莱坞不得志的青年原来竟是一颗票房灵丹,美国的电影制作公司立即与香港的有关人士洽商合作,希望能籍香港的电影人拉拢他们曾经错失了的“过江猛龙”。

1973年港美合作的《龙争虎斗》面世,李小龙初奠国际巨星地位。可惜同年拍摄的《死亡游戏》却是这位巨星的最后遗作。李小龙本来打算完成《死亡游戏》后回到美国大展拳脚,但命运竟安排这位巨星在最灿烂的一刻陨落,从此一代巨星只能在影迷心中留下永恒的英雄形象。

李小龙是华人世界的精神领袖,是中国功夫的代表人物,他的精神与气质影响着许许多多痴迷于功夫的习武之人,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心理学启示:

领袖型人格者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追求权力,讲求真才实学,成功靠的是能力。这类人充满正义感,喜欢做大事,他们是绝对的行动派,遇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他们独立自主,一切靠自己,依照自己的能力做事,向往公平正义。

这类人的缺点是攻击性较强,以自我为中心,报复心强,轻视懦弱、尊重强者;他们会为受压迫者挺身而出,但容易冲动的性格经常会添麻烦;他们过于主观,喜欢凭直觉办事。

领袖型的人喜欢发号施令,说话声音洪亮、有威严,爱辩论,意志坚定。在与人交往中,他们豪爽、不拘小节,因此朋友很多。但他们自视甚高,过于自我,总想指挥他人,这样会给别人带来压力,影响人际关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