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自清:七次跳槽的“清华园住客”(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幼年在私塾读书,1912年进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朱自清被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大学,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也以诗歌为主转为以散文为主,期间创作了散文名篇《背影》和《荷塘月色》。1931年,朱自清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并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年随清华大学迁回北平,仍为清华大学教授兼任中文系主任。抗战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贫病交困的朱自清生活异常艰苦。1948年8月12日,逝于北平,享年51岁。

七次跳槽,跳进清华

任教清华之前,朱自清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扬州八中、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十中、宁波四中、白马湖春晖中学等校。从1920年6月到1925年8月的五年时间内,朱自清走马灯般地换了七个学校,跳槽实在频繁。

1920年,朱自清提前一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经校长蒋梦麟推荐,他和俞平伯一起来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他们两人和从复旦公学毕业的刘延陵以及学校的另一位教师王祺,被学生称为“后四金刚”。毕业于一师的著名记者曹聚仁在回忆文章《后四金刚》中写道:“蒋(梦麟)先生的确替我们安排了复课后的国文教师。他推荐了朱自清、俞平伯二师,他们刚在北京大学毕业,的确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不过,初登讲台的朱自清丝毫没有“金刚”的气势,其学生魏金枝后来回忆说:“说话呢,打的扬州官话,听来不甚好懂,但从上讲台起,便总不断地讲到下课为止。好像他在未上课之前,早已将一大堆话,背诵过多少次,又生怕把一分一秒的时间荒废,所以总是结结巴巴地讲。然而由于他略微口吃,那些预备了的话,便不免在喉咙里挤住。于是他就更加着急,每每弄得满头大汗。”及至学生提问,他更是手足无措。“他就不免慌张起来,一面红脸,一面急巴巴地作答,直到问题完全解决,才得平静下来”。

初次亮相如此糟糕,令初出茅庐的朱自清十分尴尬。一个月后,朱自清坚决要求辞职,并写信给蒋梦麟,说要离开杭州,不再教下去了。蒋梦麟还以为是校方作梗,马上致函一师当时的校长姜伯韩,不无责怪地说:“假如像朱自清先生这样的教师,还不能孚众望的话,一师学生的知识水准,一定很差。”当时,浙江一师学生自治会主席曹聚仁从校长处得到此信后,便拿着这封信去找朱自清,劝留道:“教书是一种艺术,跟学问广博与否是不相干的。”学生们也一起劝老师慢慢来,不要着急,并陪同他去观摩其他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情况。朱自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的确是自己不谙教学方法。第二年夏天,经好友介绍,朱自清回到了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朱自清虽为人谦和,但秉性耿直,到任不久便和校方发生了争执。大约只待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便以“太忙”“教员学生也都难融洽”为由辞职,离开了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同年9月,经朋友刘延陵介绍,他来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初来乍到,他便遭遇到了中国公学的学潮。对此,朱自清曾向刘延陵提出一个强硬的办法,即中学部停课以支持大学部。但“新人”毕竟斗不过“旧人”,学校并没有“解散”,而“很好的人”却被解聘了,朱自清又回到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经过两年的历练,再次回到一师的朱自清已经“渐渐为同学们所认识,成为信仰中的新人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