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钱钟书:“钟情于书”的清华才子(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23年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3~1935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外文系讲师。1935年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学习。1937年从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1939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1944~1946年写作《围城》。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1949年,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49~1953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责外文研究所事宜。文化大革命爆发后,钱钟书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妻子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到北京。197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98年12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狂放不羁,“横扫清华图书馆”

钱钟书,顾名思义,钟情于书。据说,钱钟书最初不叫这个名字,他出生那天,有人给他父亲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父亲就取“仰慕先哲”之义,替他命名仰先,字哲良。后来,钱钟书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亲便为他正式取名“钟书”。此后,钱钟书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初出茅庐时的“横扫清华图书馆”,到后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钱钟书一生嗜书如命。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13岁进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学习,接受西式教育。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为他后来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治学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少年时代的钱钟书,锦心绣口,汪洋恣肆,而且从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经常批评、挖苦、调侃别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不论是学友、师长、前辈,甚至自己的父亲都曾被他挑剔过。钱钟书的架子很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恕不奉访!”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一时名震全校。当时,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5分,但他精深的国文造诣却无人能及,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到了清华园之后,钱钟书看清了许多学术名流的真面目,便更加狂傲起来。他甚至敢当面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不足。有一次,青年教师赵万里为钱钟书与同学们讲版本目录学,讲到某本书时,赵万里自负地说:“不是吹牛,这书的版本只有我见过。”钱钟书听了,张口就说:“这个版本我见过好多次呢!”

钱钟书的狂傲不同于常人,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在狂傲的背后,他还有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谦虚谨慎。他从不以自己的才华沾沾自喜,尤其在学问上,对自己极为严格。他创作的《谈艺录》《管锥编》《围城》,可谓尽善尽美,但他并不引以为豪,并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对《宋诗选注》“实在很不满意,想付之一炬”,他对这些著作中的每个字句,每一条中、外引文都要认真查找核对,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逐渐完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