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竺可桢:不畏艰难以求真知(1)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大师生平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幼年在私塾里读书,中学时学习非常刻苦,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考取了“庚款”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回国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1920年在东南大学担任教授,主持建立了地学系并亲自担任系主任。在学校改为中央大学初期再次担任地学系主任,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等。

嗜学如命的小个子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普通的粮商之家。竺可桢的父亲见孩子又白又胖,于是就给他起名叫兆熊,小名叫阿熊。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觉得应该给孩子起一个好听的学名,于是请来了镇上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想了想说:“不如就叫可桢吧,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意思就是国家的栋梁。”

在竺可桢一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有一天,父亲要去外地办事,不能教竺可桢识字,竺可桢从母亲的怀里挣脱出来,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竺可桢刚满3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很多的单字,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的时候,竺可桢跟随私塾先生开始学习四书五经,7岁时开始练习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比他大14岁,是镇上有名的秀才。在竺可桢幼年阶段,哥哥教给了他很多学问。有一天晚上,哥哥教竺可桢写文章,竺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开始重写,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满意为止。那天晚上,等他们上床睡觉的时候鸡已经鸣叫了。

竺可桢不仅喜欢学习,而且喜欢动脑筋。由于家乡经常下雨,竺可桢经常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一次他发现了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没想明白,随即向母亲请教。小学毕业后,15岁的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由于他个子很矮,体重很轻,和同龄的孩子相比,看上去又瘦又小,经常被同班同学讥笑短命,绝对活不过20岁。为此,竺可桢坚持锻炼,从没请过病假。1908年春,离中学毕业还有三个月,班上同学提议更换图画教员,遭到学校拒绝后,全班同学实行了罢课。暑假过后,竺可桢进入复旦公学,不幸的是,在这个时期,母亲病逝,竺可桢悲痛欲绝。为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竺可桢发奋苦读,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8年深造几经波折

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之后,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主攻土木工程系。在大学期间,竺可桢学习非常用功,因此成绩总是名列榜首。

1910年,20岁的竺可桢考取了清华公费留学生。这个时候,竺可桢觉得农业是百业的根本,国家要想发展首先要搞好农业,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除了刻苦攻读外,竺可桢常常利用假期的时间去美国南部进行考察。其间,竺可桢渐渐发现自己对气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来到哈佛大学主攻地质系。1915年,竺可桢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硕士学位,此后留在哈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时期,竺可桢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学》和《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论文,两年后,竺可桢被美国地理学会纳为会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