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益藩: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两帝一师”(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张勋和朱益藩不但都是江西老乡,还都是前清的宠臣,这一年6月,张勋登门游说朱益藩参与复辟清室,并出任辅政大臣,朱益藩认为复辟将有罪于民族,断然予以拒绝。张勋复辟以后,紫禁城里的遗老遗少们那份儿乐呀,一个个翎顶袍褂的,排着队进宫叩头,给皇上请安谢恩。人堆儿里就是没有两代宗师朱益藩的影子,这是很出人意料的。现在的研究者认为,朱老先生此举不是表明他对晚清王室不忠心,也不是说他是个封建制度的背叛者,只是说明他能权衡利弊,顺应民心,这也许是他的民本思想在起作用吧。张勋的复辟只历时11天就寿终正寝了。张勋仓皇逃亡中才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听朱益藩的话。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秘密策划成立伪满洲国,要溥仪当傀儡皇帝。溥仪举棋不定,便派人接朱去天津商谈。朱老先生到了天津,一身凛然正气,怒斥郑孝胥的汉奸论调,力陈伪满洲国不可立的缘由。力劝溥仪不要同意建立所谓满洲政权,寄居他人篱下讨生活,甘当傀儡。“依仗日本之势力果可靠乎?出此下策,不过徒令一些别有用心者,得以窥测我们意图,用来作为勾结日方之资本,以遂其侵吞中华之野心,使国家民族蒙受莫大损害,此事万万不可为,伏祈慎重考虑之。”朱益藩的诤诤直言,虽然未能扭转逆势,但一个封建老臣能有如此民族大义确实难得,这是让近代史学者们对他刮目相看的第二件事。

此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前往长春成立伪满洲国,曾两次电召朱益藩襄助,他以托辞搪塞,坚决不赴。溥仪做“满洲帝国”傀儡皇帝后,一批王公旧臣纷纷前往朝拜,捞得一官半职,朱益藩不为所动,冷淡观之。1935年4月,溥仪赴日本访问,朱益藩悲痛不已,斥之为奇耻大辱。

隆重至上的丧葬礼遇

1937年3月10日朱益藩在秦老胡同寓所病逝,当时北京的各大报刊均刊载了朱老先生逝世的讣闻。末代皇帝溥仪派留京办事处的载涛代表致祭,带来了一些东西和5000元治丧费,还诰授了光禄大夫等三个头衔名号,这也算是对他的至高礼遇吧。

在朱益藩死后第40天,他的继室夫人易玉燕因伤心过度,突发心脏病而死。这就使得原打算停灵49天,做完了七七后开吊发引的丧事改为夫妇俩同时开吊受奠。

葬礼当天前来登门祭奠的,有逊清室代表、北平国民政府和军事等各界要员或他们的代表、故旧、门生、亲朋好友及北平市民等,终日络绎不绝。

5月2日出殡,用64个杠夫的“皇杠”。出殡队伍由东四十二条出发,经东四大街至东单牌楼,又经东长安街、旧户部街、前门,直至西珠市口,再进西砖胡同,然后送进了南城的法源寺停柩。

由于朱老先生生前门生故旧很多,他又给许多大商号写过招牌,给穷苦市民免费瞧过病、送过药,所以设路祭的、加入队伍的送葬人很多,葬礼十分隆重。

书法造诣高超

朱益藩四岁就在他父亲朱之杰的指导下识字并习作大字,受到过严格的馆阁体书法的训练。早年学习欧、柳、赵诸家,中年兼师李北海、米襄阳等。

朱益藩入值南书房时即以擅长书法闻名,经常承代御笔书写匾额、春牌、福、寿字等。居京期间,得以观览内府所藏的大量古代碑帖及名家手迹,并同当时的王公大臣交往,开阔了眼界,书艺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他重视通过临摹承继前人的书学成就,习字勤奋,博取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他七十寿辰的时候,溥仪给他的寿诗中就有“善书健腕犹飞白,旨酒温颜自渥丹”的句子,对他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可以肯定的说,他是当时宫廷书法家中最出色的一位。

朱益藩的字用笔妍丽遒劲,雍容冲和,宁静淡雅,法度严谨,充满文人气质和唯美主义的倾向。他和刘春霖等人固守着馆阁体的最后一块阵地,宫墙的外面,书法已经是碑学的天下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