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林语堂:“老婆别人的好,文章自己的好”(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成立8天,国学院即提出了10个研究选题,并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和《六朝唐代造象》,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和《七种疑年录统编》。国学院还有一个重大计划,就是编纂《中国图书志》,这是一部包括春秋、地理、医学、金石等十三类书目的洋洋巨著。

厦大国学院有了良好的开端。“从创办之始的气魄来看,林语堂确实很想为厦大做出贡献。”李晓红说,“厦大总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当你跨进校门成为厦大人,你就总想为她做贡献,无论你为她做任何事,总自觉这是应该的。以前的林语堂是这样,现在的厦大老师也是这样,这可能是一种传承。”

课堂上笑声不断

2006年3月24日,距厦大校庆仅13天,三五位学生走进了位于图书馆的林语堂纪念馆,他们在大师从容的目光里流连。学生们最喜欢大师的幽默,“穿长袍黑马褂,梳亮亮的头发”,有着“俊秀英慧之态”的林教授仿佛向他们走来……

林语堂在国学院当行政领导,又在外文系教英文。“听说他的课学生很爱听,课堂上总是笑声不断。”林梦海从父亲林疑今那儿获得了林语堂上课时的一些片断,“他的外文特别好,教给学生的是很纯正的英语。”厦大外文系因为林语堂的到来,而得以开设英文作文、现代文和英语发音三个科目。

林语堂评价学生的方式更令学生们向往,他认为一次考试是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综合水平的,他给学生的评分更多地来自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对问题的问答成为了他评分的主要依据。林语堂有着超强的记忆力,他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得清清楚楚,一个月或几个月以后的打分同样令学生心服口服。

脚踏中西文化的“流浪汉”

流浪汉的精神注定了林语堂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个地方,注定了他总要来来去去,注定了他一生总在出发,总在探索。说是经费拮据也好,人事关系复杂也罢,不管林语堂离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必去深究了,因为,他的离开是迟早要发生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正如他当初的到来。别以为只在困境中他才选择离开,20世纪30年代,去美国之前,他在上海声名显赫、衣食无忧,可他不也离开了吗?

厦大是林语堂人生中的又一个出发点,他把探索精神带来了,尽管只有半年,但不只一位研究者认为,厦大文科源远流长的现代科学精神始于林语堂的到来,并在林语堂离开后留了下来,被一代代厦大人发扬光大。

北大那批针锋相对的大师却不约而同地跟随着他来到这个新的出发点,要知道,当年的厦大与北大的差距,比起今天的厦大与北大的差距还要大,这批大师肯暂别话语中心来到这出门还得坐小舢板的南边小城,可见林语堂这位年纪轻轻的“流浪汉”已有怎样的影响力。

一次次的出发、一次次的探索,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在中国文化史上,很难再找到第二个人像他那么深地走进中国,同时又那么远地走向世界。但不管走多远,他依然留在厦大人心间,他的那句“整个世界就是大学堂”依然鼓励着人们向未知领域出发、探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