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薪1美元的纽约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2)

清华传奇 作者:吴清军


毕业后,布隆伯格在求职上首选了管理方向。可是他看到自己很多大学的同学都继续读研,这又动摇了他。于是他也随大流,申请了哈佛大学的商学院。并很幸运地拿到了哈佛商学院的棕色大信封录取通知书。

哈佛商学院的两年学习生活让布隆伯格终身难忘,在那里布隆伯格学习了会计、生产、管理、金融和行为科学等从商所需的基础知识。哈佛的案例教学法也对我很有帮助,从中我的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也大为提高。当时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同学们马上就会把你嘘下台,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了。

不可否认,那儿的学术水平很高,但学生水平却不都是很高的。有些人非常出色,而有些则很平凡,甚至有少数人则只是能说能谈罢了。毕业30年后在观察他们,证实了布隆伯格当时的判断。

厚积薄发,爆发前的迷茫与磨练

毕业在即,布隆伯格读书前途还是一片迷茫,何去何从,如何把昂贵的知识变成生存手段还没有个规划。不过他从来没想过那些,也没准备面试。他的一个好朋友斯蒂夫·芬斯特向他推荐了两个公司,所罗门兄弟与哈兹勒公司和高盛公司,那里主要职位是机构推销员或是股票交易员。

当时的布隆伯格正忙于研究凯因斯理论,以及书本上的一些复杂东西,对当时的华尔街非常陌生。他的想法就是,自己将来也许会为一些工程公司或制造公司做一般管理的工作,或是进入房地产行业。

受到芬斯特的鼓舞,布隆伯格决定去看一看。芬斯特曾在五角大楼做过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神童”,后来在摩根?斯坦利干了一个夏天。他是布隆伯格工作问题上的引路人,他说无论布隆伯格是参军还是去华尔街,哪份工作都会让布隆伯格感到合适和舒畅。他们太熟悉了,尤其是他很了解布隆伯格。布隆伯格由于当时没有更好的主意,于是就打了电话。

在后来的面试中,布隆伯格了解到了这两家公司的特点。当时,证券交易和销售并不被人们所看好,也很少有人从事。于是像布隆伯格这种从常春藤联校毕业的人,是在这种工作方面考虑的。这些工作不像投资银行或证券分析那样有声誉,显赫子弟更是不屑一顾了。因为你要亲自抓起电话和客户谈,要有耐性、信心、服务意识,那会把手弄脏的。你要懂得销售—销售你的公司、你的想法、还有你自己—不过布隆伯格却觉得,那几乎是所有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投资银行业的头头们需要客户,就像鱼儿不能没有水一样。可是,那时没有一位证券分析员或是银行家,会主动拿起电话寻找客户拉生意。因为他们觉得去恳求别人有点自降身价,太丢面子,他们觉得交易与销售工作不光彩,好像是“乞讨”一样,他们都拒接做这些。

可布隆伯格不这么认为,也压根不这么觉得。布隆伯格觉得人与人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也不知道什么是社会等级,要是有人试图解释,我想布隆伯格也不会懂。他是一直受我父母的影响,他们的观念就是:努力工作,重视教育,做你自己的事,无论是脑力的还是体力的。这些也是布隆伯格的行为准则。对他来说,由于要还大学里的贷款,有个工作就是了,以后再慢慢奋斗。后来的职业经验说明,那些实干者,那些瘦而饥渴的人那些充满斗志的人,那些眼中透出野心、胸中有激情并没有社会等级观的人,他们才是精英,他们才看得更高,走得最远,获得的也最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