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琉璃藏(2)

日本的面孔 作者:刘晓峰


这位了不起的和尚,后来在北方宣传他的真理,又奔波了好多年。那块神奇的琉璃,也伴随着他,成为他说服人们相信他的真理的最好的道具。传说他最后就圆寂在北方,在黑板上写的是那几个地方的某一处。然而教授说,因为没有明确的材料,要在涵盖着几千平方公里的地方,考证几千年前的某一位僧人的死,从现实的立场出发,谈何容易。

老教授在讲台上,合上了讲义的最后一页。坐在教室后边的大学生,却觉得浑身的血在沸腾,在奔涌。童年时的记忆,闪电一样在头脑中掠过。那斑驳难认的画像残砖,那小小的琉璃球,在他的头脑中反复地闪烁着出现,留下道道光痕。

这一年的暑假,大学生回到了自己的村庄。村头儿时玩耍的瓦砾堆已被铲平,种上了一垄垄庄稼。农民们看见,他一天天徘徊在那条并不深的小河边,走过来,走过去,一点一点地搜寻着什么,像一个丢了贵重东西的人。早上上工的时候,农民们发现他早已在那里踯躅,晚上收工回来的时候,看见他还在那里徘徊。问他时,他便回答:

“找那块当年扔下的琉璃。”

看到大家脸上那份茫然的神情,大学生多少有些失望。

“你们不记得了吗?那一次,我们在这里玩捉迷藏,就是那次……”

当年的伙伴有的还记得以前的事情,便劝他:

“上哪儿找去呀,早被洪水冲跑了!”听他话的大多是把以前的事都忘了,便啧啧称奇说,到底是大学生,多少年前的事还这么记得。

一天又一天,他找来又找去。上工的农民看见就问一声:

“找到了么?”

“没找到。”

“找不到了,好多年前的事了。”

下工时也都习惯地问一声:

“找到了么?”  

“没找到。”

“我说找不到了嘛,找那么一块劳什子做什么?”

开学了,大学生又回城里了。但村里人已觉得,大学生并不再像从前想的那么高不可攀。田头地脑的议论中甚至有一种新说法,说书读多了便坏了脑子。这个说法的最有说服力的注脚,便是一个多月来,一直徘徊在河边的大学生。

大学生回到城里,几乎像变了一个人,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童年时那画像残砖上的眼睛,仿佛寄附到了他精神的深处。因此,几千年来传下的书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一本本文字,而是一幕幕鲜活的人生。常常在读得最沉醉的时候,他朦胧中便总能感觉到,那块失去已久的丑陋的、三扁四不圆的、墨绿的琉璃依旧存在。这琉璃并没有被他一挥掷去,它深藏在书海里,默默地、静静地、偶尔闪出那异样的不可思议的光来。

《琉璃藏》所收入的都是一些过往的故事。因为对我都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一并编在这里。在夜晚的灯下,打开这本书的朋友,请耐心地读下去,也许你也能感觉到那只画像残砖上模糊的眼睛,感觉到接近了那块古老的琉璃。你能看到、能感觉到的时候,便是你的心和我的心契合到一起的时候。而这正是我深深的祈愿。再没有比扬起胳膊把那块琉璃扔出去更简单、更遗憾的事情了。而倘若你从我笨拙的叙述中,体会到充满杀伐的人类以往的历史中,蕴涵着比黄金更宝贵的蕴藏,那么,请你抬起头,把你的思绪从书中拉回来,投向浩淼的天际,我想绿色的琉璃肯定藏在那里,并且闪闪发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