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秋风将谭

日本的面孔 作者:刘晓峰


为国不得无将。从古以来,国有干将之才,外夷不敢窥境,枭小不敢乱为。史载汉淮南王刘安想要造反,但惧惮大将军卫青,竟不敢妄动。盖卫青为大将军,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其将兵多至五万骑,少或三万骑,未尝折北。威风八面,其来有自。

俗语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偏裨之斗将易得,独当一面之大将难得。宋代名臣李纲论大将之才云:“所谓大将者,必其恩威足以信服其士卒,而智虑足以料敌而制胜。不规小利,不求近功,而深谋远略足以戡乱而御侮,此固存亡安危之所系,而国之所恃以为命者也。”有宋一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军事上少有建树,但喜欢像李纲那样论将的偏偏颇有其人。正因为大将难得,所以任命大将,需要斋戒设坛,隆礼以重其威;领军于外,君命有所不受,专权以高其任。而真正的大将之才,小可以保一国,大可以取天下,可以制夷狄,可以定祸难。有汉之兴,乘亡秦之势,英豪起大泽,俊杰出草莽,能攻善伐之将一时不可胜数,高祖独多韩信,称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惟信为然。光武帝中兴,爪牙之臣称二十八将。但能像邓禹、耿、冯异、岑彭独当一面的,不过数人而已。议论归议论,终宋之世,用人不专,用将阙礼。常常才得择擢一将,不旋踵而以寸纸罢之。忠勇如岳少保,到头来陨命风波亭。最后再慨叹天不生可以副天下之望的大将,这和楚霸王垓下大呼天亡我,非战之过,很有些相似的味道。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因时因地出奇合变之道,固是为将之大略,而大将之才,还要追加二条:一要能收束士卒。这在平时可能不难,但临阵之时,当驱身舍命之际,就要有真本领了。敌兵所过之处,城守望风披靡,并不是因为兵不可禁,而是因为将不能御。二要能用间,也就是善于探查敌情,利用敌人的弱点。有时敌之兵远来为客,我军为主。但军中机要反而是客明主暗,所以溃师失守,不知用间是重要原因之一。

还是回头为卫青说几句不平的话。司马迁著《史记》,为卫青和李广两人立传,盛赞李广,而对卫青不过记其斩首获生之数,对他如何临敌布阵罕有记载,这很引起后人的不平。盖西汉领军之将,率大军出征能拓边斩将像卫青这样的不过二三人。而李广出师,常常往辄无功,并且曾为匈奴生得,虽然侥幸脱身,如果细度量之,广虽有奇气却不过翘关曲踊之偏将,倒是卫青将数万众而不乱,实堪称大将之材。

明人黄淳耀《陶庵全集》曾专论卫青的才华说,用兵像角力,有人有百钧之力,有人有数十钧之力,有人力不能胜匹夫。大将军卫青有百钧之力,李广父子有数十钧之力,李蔡、公孙敖力不能胜匹夫。有数十钧之力的当然能胜匹夫之力的,但最终不可以举百钧。所以怎样称誉有数十钧之力的,也不应该夸张到他比能举百钧的还强。至于司马迁为什么盛赞李广而不以卫青为意,黄淳耀以为结客延誉为战国以来之成俗,亦为西京士大夫二百年之好尚。李广交接天下宾客,所以李将军死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卫青托身椒房,本以裙带而得为上将军。一日赫然威震四裔,自觉非避势远嫌谢绝宾客,不能固结帝王之心而免于祸患,所以闭门谢客。司马迁正是针对这一点,认为他只是谨身媚上之人无足道哉,看到的应该只是一面。太史公以李陵事身被腐刑,故著《史记》多寄慷慨不平之意于数奇不遇者,应该是另一面。可惜一代大将军卫青的战法竟由此不传,黄淳耀对此深抱遗憾。其于我心,亦正有戚戚焉。

题目取“秋风将谭”这个多少有些古怪的名目,出典自清人笔记所记李鸿章绝命诗中的两句“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时当庚子拳变,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由两广总督任上奉命北上重任折冲之人。李鸿章在诗中吟道“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想来一路看着江山残破,那该正是国难孤臣泣若雨,戍角声中思将才的时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