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历史考证(11)

破译天下谜团:人文社会博览 作者:马驰聘


鉴于这种形势,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授予他收复台湾的全权,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进军战略,于1683年6月14日,率领水师2万余人,大小战舰300余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在他的带动下,清军将士舍身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官进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汤锡范等台湾决策人考虑再三,认为施琅确有诚意,并感于康熙皇帝“谕旨之恳切”,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请求纳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定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尔后,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清宫四大奇案

清宫四大奇案,首推顺治出家。顺治皇帝名福临,他生前好僧,曾以“佛门弟子”自称。顺治十八年正月,朝廷突然以大丧告天下,说是年仅廿四岁的顺治死了。然而另有一传说,说顺治没死,而是因为皇贵妃董鄂氏死了,他过于伤感,离开皇宫到五台山出家去了。

另外两件皆和雍正有关,即他的继位谜和生死谜。雍正名胤,为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生前并无意传位于他,倒是对十四子颇为倚重。后来雍正爬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众说纷纭的谜。历来传说是雍正与尚书隆科多合谋将遗诏“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使雍正名正言顺地成了继位人。不过对这一传说也有人提出异议,主要是“于”和“於”,在当时绝不通用,这一看法也有一定道理。

雍正上台后,大肆杀戮,大搞文字狱,害死了不少人。当时浙江学者吕留良,评选时文犯了忌,死后被人告发,吕留良被戮尸,家族中,除孙女吕四娘逃出外,其余全被杀死。后来吕四娘学得拳勇绝技,终于割去了雍正的脑袋。据说,雍正暴死后,是用黄金刻了个脑袋入殓的。

第四奇案是光绪之死。光绪名载湉,本是慈禧太后妹夫醇亲王的儿子。慈禧亲生儿子同治19岁死后,慈禧便选中了这个只有4岁的姨侄儿做了皇帝。不过,光绪名为皇帝,实为傀儡,处处受制于慈禧,双方矛盾愈演愈烈,直到戊戌变法失败,慈禧便干脆把光绪囚禁于瀛台。由于光绪死于慈禧之前,因此,过去有慈禧毒死光绪一说,近来从故宫档案中查到有关资料,认为光绪确系病死。

慈禧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亲临金銮殿宝座处理政务大事。由于特殊情况,皇帝不能上朝亲政时,就由皇后或太后临朝听政。太后临朝的故事,最早是前汉高后,不过《汉书》上没有提到“垂帘”二字。至于太后在皇帝御座后面,用帘子遮挡的方式听政,则是从唐代武则天开始的。《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时帝(唐高宗)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太后(武则天)……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

至于为什么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当然要和群臣相见,可是从前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皇后居中宫,主内治。在临朝听政时,须遵守内外有别的原则,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这个内外有别的原则,不仅仅皇家如此,从前社会上也是这样的习惯。例如住宅有内外院之分,妇女在家除和家里人以及至近亲戚(男)在内院相见之外,也不和男的来宾相见,家中男仆人到上房向女主人回事,须请女仆代言,如果女主人有所询问也是在室内说,男仆在室外回答,这都是以前生活中常见的。因此,可以这样说,听政要用“垂帘”的形式,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上都是内外有别、男女有别的风尚。清朝的慈禧太后也是从“垂帘听政”开始到最后执掌国家大权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