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考古发现(3)

破译天下谜团:人文社会博览 作者:马驰聘


三函为汉白玉石函。长宽各厘米,通高13厘米。属明人增制。

四函为镀金银函。长立各厘米,高5厘米。顶部有莲花,四坡中部饰莲花,两侧为忍冬草花纹。

佛舍利内函为一白玉函,长宽各厘米,高厘米,为明人增制。内有两颗米黄色黍粒般大小的肉舍利及两颗珍珠。

神牛墓的发现

1850年,30岁的法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马利耶特来到埃及。他在开罗附近的撒卡拉城里的古代遗迹间散步时,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里只露着头部的狮身人面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阶梯式大金字塔。接着,他看到像上的一段铭文,那是有关孟斐斯的神牛塞拉皮斯的记载。

马利耶特断定有一支湮没了的狮身人面像的行列,其尽头就是传说中的西拉皮斯神庙。

直到1851年2月11日,马利耶特的发掘小组才来到了神牛墓的外围。

当年,狮身人面像行列的两端有两座庙,马利耶特也把它们挖掘出来了,同时还出土一批神牛塞拉皮斯墓,这是当地早已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

神牛就是活公牛,由牧师在庙里喂养,死后尸体以药剂保护,葬礼隆重,然后选同样花色的公牛接替。这些神兽的墓地的规模不下于神祇和帝王的陵墓。

马利耶特站在神牛塞拉皮斯的陵墓之前。地下墓室的入口处有一座安葬之前放置遗体用的教堂,其规模较之埃及贵族的平顶墓前的教堂不相上下。一条很陡的甬道通向长形墓室,里面安放着从拉美西斯大帝起数百年来无数具神牛的尸体。马利耶特发现,这些尸体各占一间墓室,许多墓室沿着320英尺长的通道排成长列,加上后来出土的直至托勒密时代的墓葬,墓道总长达到1120英尺。

神牛的尸体装在石棺里,石棺是整块的黑色和红色花岗岩凿成磨光的,每个约高英尺,宽英尺,长英尺,估计重72吨。

至此,马利耶特已经进入古代宗教这个神秘的领域。他接着又在埃德福、卡纳克和德尔巴哈里进行了挖掘工作,空前地揭示了古埃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马王堆出土地图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甬钟45个,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共65件,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因下排甬钟上铭刻“曾侯乙”得名。

曾侯乙编钟的钟体为铜木结构,由两列三层漆绘木质横梁联结成曲尺形,横梁两端装饰有浮雕及透雕龙纹或花瓣形纹饰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3个佩剑铜人分别用头、手顶托,并通过横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样牢固衔接,在中部,还各有一铜托承托横梁以加固定。佩剑铜人身着长袍,腰部束带,面容肃穆,立于铜质雕花圆形跗座上,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也加强了整套编钟的隆重地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