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节:郭永怀: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1)

北大传奇 作者:张明帅


连载9 郭永怀:永不坠落的“两弹之星”

【人物索引】

郭永怀(1909—1968),山东荣成人,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研究工作。1938至1939年,到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1940至1941年,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41至1945年,就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46至1955年,在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1968年12月5日,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圆梦北大,三人同登榜首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因为家境贫寒,9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入小学。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9年,郭永怀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攻读物理专业,1933年,在南开大学教授顾静薇的推荐下,24岁的郭永怀到北京大学拜饶毓泰教授为师,继续深造。当年,郭永怀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顺利考入物理系,成为当地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饶毓泰将郭永怀留在身边,担任助教与研究工作。其间,郭永怀还曾与吴大遒等人一起研究喇曼效应,为今后的物理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不久之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郭永怀随北大物理系南迁。1938年夏,中英庚款留学生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录取名额20名,可报名人数竟然达到300多,郭永怀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报考的是航空工程专业,总共50多人报考,只有一个录取名额,竞争非常激烈。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郭永怀在这次考试中竟然以五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与钱伟长、林家翘同登榜首,最后,在叶企孙教授和饶毓泰教授的极力争取下,三人被破格同时录取,一时传为佳话。

愤然放弃留学,突破音障难题

1939年12月,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三人准备从上海登船,赴加拿大留学。就在这时,他们忽然发现所领到的护照竟是由日本政府签发的。他们怒不可遏,一致认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背景下,自己宁可不去留学,也不能接受侵略者的签证。于是,三人愤而下船,放弃了这次留学机会。直到次年8月,他们又接到了多伦多大学的通知,才再次出国。

郭永怀、钱伟长和林家翘三人一起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又一起在半年后拿下了硕士学位,这样的成绩让当时的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赞叹不已。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航空之父”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专业为空气动力学。他以当时最具挑战性的课题—跨声速流动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还结识了师兄钱学森。

1945年,冯?卡门的一个大弟子到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郭永怀便随之去任教。当时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突破音障、实现超音速飞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发展了新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突破音障的难题,钱学森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其中“K”就是郭永怀英文名中“郭”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烧毁手稿,毅然携夫人回国

1947年,郭永怀在西南联大的校友李佩也来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郭永怀与她在这里相识、相恋,1948年结为连理。夫人李佩后来回忆说:“虽然我们都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但在当时我并不认识他,只知道考中英庚款时有三个人全拿满分,这个消息传遍全校。”新中国成立前后,很多留美的中国学生都渴望回到祖国,当时,留美科协也进行了全体动员。李佩说:“当时有人要回国,来问我们是否一起走,我说要看老郭,但他手里正有很多科研和教学的任务,所以我们打算过一段时间再说。”

然而,美国从1951年开始禁止中国学生回国,连离开美国国境都一律不许。1953年夏天,英国著名教授莱特尔力邀郭永怀去英国讲学,美方却以种种借口拒绝签证。与此同时,钱学森的回国请求也一再被拒,对此,两个人都满腔怒火,却又无可奈何。

终于,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迫使美国同意让中国留学生回国。1955年,钱学森坐上了回国的轮船。一年后,结束了手头的工作,郭永怀和李佩也一起返回祖国。

实际上,郭永怀回国的消息刚一传出,移民局的人就找上门来,国民党当局也开始积极活动起来。1956年初,台湾“教育部”曾派一位也曾在康奈尔大学读书的同学来游说郭永怀,但他断然拒绝:“对不起,我对台湾不感兴趣,我已经买好了回国的船票。”而后,郭永怀的一位大学同学在他们回国前两天来到他家,谈了大陆的形势,问郭永怀的打算,郭永怀坚定地表示要回国、回大陆,对方听了半天没有说话。李佩说:“他也是想劝老郭去台湾的,但老郭没有等他说出口就直接挡回去了。”

而后,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做出了一件惊人之举,在临别的聚会上,郭永怀把自己尚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全部一页一页扔进了火堆。面对李佩的惋惜和不解,郭永怀说:“那些东西都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这样做是为了回国方便。”

郭永怀夫妇离开美国前,一起在赵元任家吃了一顿告别晚餐。当时,赵元任一家也邀请了胡适,但胡适觉得,这次请的都是将要回国的人,他来不太合适。但胡适却说了一句话:“连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可见人心所向。”在胡适看来,郭永怀是一个执著于科研的书呆子,不问政治,但现在连他都要回国了,可见拳拳爱国之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西方正处在科技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对郭永怀来说,回国就意味着彻底退出世界学术前沿。中科院院士俞鸿儒说:“郭永怀第一次跟我们谈话的时候就说,他回来对个人的学术成就已经不计较了,他只是想,怎么能够把咱们国家的科学事业搞上去。”

中科院院士郑哲敏说:“郭先生回国有更大的理想和决心,他要把自己全部的身心献身于祖国,他不论什么事,只要祖国需要,便全心全意地去做好。他把自己当做铺路石子,以培养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国家的前途就是他自己的前途,别无他求。”

郭永怀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做一位单纯的理论家。然而令很多人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

认识郭永怀的人都说,郭永怀身体很瘦,平日不苟言笑,总爱低头沉思,然而他工作起来精力超人。当时,郭永怀的工作并不限于中科院力学所,他同时还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的主任;承担三峡大坝抗核武器攻击的研究,并进而为工程兵策划建立防护工程研究基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我国防护工程研究的奠基人。他又是西南工程物理院的副院长,参加核武器的研制,研究核武器的投放并负责建设该院的结构力学实验室。

核武器研究,“三大菩萨”攻克难关

1960年,前苏联突然撤走了在华的全部核工业系统专家,随后又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供应。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钱三强找到钱学森,希望他推荐一位能够迅速顶上去的专家,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郭永怀。

其实,钱学森也曾犹豫过。因为郭永怀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从来没有摸过原子弹,而且原子弹技术在美国和前苏联都是绝密的。可是实践证明,郭永怀不负众望,切实地解决了问题。

1960年3月,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组成了一支105名专家学者的特殊队伍,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他和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一起,组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被人们戏称为“三大菩萨”。

夫人李佩回忆说:“他没跟我说过他干什么,但是我知道他要干的事情是比较重要的。因为钱三强那时候到我们家来了好几趟,来找他,跟他谈。他们谈话的时候,一般我都不会在旁边的,但是我知道钱三强那个时候已是二机部的副部长,所以我想一定是跟他二机部的工作有点关系。”

郭永怀的工作更加繁忙了,他不停地穿梭在北京与西北高原原子弹试验基地,指导试验,排解难题。

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研究队伍,陆续迁往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极其恶劣,由于缺氧和缺乏营养,不少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郭永怀不停地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频繁的高原反应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国第一、第二枚原子弹先后爆炸试验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而在参与氢弹研制的同时,郭永怀同时还参加了人造卫星的设计。与此同时,为了完成援外任务,他还担任研制一种单兵肩扛式防空导弹的总设计师,只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奇迹般地制成了这种超低空的地空导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李佩并不知道,她就记得那次郭永怀回家以后,王淦昌就请大家到他们家去吃饭。“他们也不提为什么,但是他们都非常高兴。”李佩说。她事后回想道:“他那天请我们吃饭,为的就是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