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钱玄同:特立独行的反传统主义者(1)

北大传奇 作者:张明帅


连载11 钱玄同:特立独行的反传统主义者

【人物索引】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190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习师范,次年入同盟会。1908年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1910年回国后曾任中学教员、浙江省教育总署教育司视学、北京高等师范附中教员、高等师范国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等。1917年,成为“国语研究会”会员,1919年成为“国语统一筹备会”的会员,任常驻干事。1925年,他与黎锦熙一起创办并主持《国语周刊》。1928年,他曾任辞典处国音大字典股主任。1931年,任国音字母讲习所所长。1932年,与黎锦熙共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曾参与审订由吴稚晖编写的《国音字典》。

执教北大,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1913年8月,钱玄同由浙江杭州转往北京,先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国文、经学讲师,又于1915年就任该校国文部教授,兼任北京大学文字学教授。1917~1927年,兼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在任教北大的这段时间里,钱玄同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钱玄同刚到北京时,虽然已经是公认的大师级学者,但他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而且“愈古愈好”。但是,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的两次政治表演,让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彻底失望,他对自己的复古主张重新反思,思想上发生了剧烈的转变,由此,他从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钱玄同,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他提出废除汉文,用语根精良、发音整齐的世界语代替;关于戏剧和小说,则“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必然是西洋派的戏”;“赶紧多多地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从今以后,要讲有价值的小说,第一步是译,第二步是新做”。他又说,“适用于现在世界的一切科学、哲学、文学、政治、道德,都是西洋人发明的,我们该虚心学他,才是正办”;“应该将过去本国旧文化遗产拔去,将现代的世界新文化‘全盘接受’”。最后,他还骇人地宣称:“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谓标新立异!

实际上,钱玄同并不是一个“全盘西化”的崇洋派,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他说:“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欧洲“老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正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的激烈反应。

提倡白话文、世界语,简化汉字

作为海内知名的文字学家,钱玄同在改革汉字方面居功甚伟,在废弃文言文,采用白话文的运动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和最有力的推动者。不仅如此,钱玄同还凭借文字音韵学的雄厚功力,致力于汉字注音和简化汉字的工作。1917年,钱玄同加入了由蔡元培担任会长的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该会的宗旨是研究本国语言选定标准,以备教育界采用。1919年,该会出版了《国音字典》,最终由教育部公布成为教育标准,钱玄同起了关键作用。

在简化汉字方面,钱玄同认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因此,他主张废除方块汉字。“国语罗马字研究委员会”成立后,他为委员。在他参加的“数人会”的努力下,“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制订出来并于1928年由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成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第一式是“注音符号”)。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4次大会上,他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并成为“汉字省体委员会”委员。1934年,又提出《搜采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并自己起草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共2300多字,1935年,大学院公布了其中的324个字。这是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一批简化汉字。1958年周恩来曾经对钱玄同这方面的工作做过合乎史实的评论:“1926年产生了由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的国语罗马字,1931年产生了瞿秋白、吴玉章等制定的拉丁化新文字,……在谈到现在的拼音方案的时候,不能不承认他们的功劳。”

提倡白话文,推动汉字改革,在当时,这绝对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出格行为。钱玄同却百折不挠,甚至不惜为此和同门翻脸。1930年代初,章太炎带着黄侃到北京讲学。有一天,在章太炎住处,黄侃对钱玄同开玩笑说:“二疯,你来前,我告你!你可怜啊!先生也来了,你近来怎么不把音韵学的书好好地读,要弄什么注音字母,什么白话文。”钱玄同顿时翻脸,拍着桌子厉声说:“我就是要弄注音字母,要弄白话文,混账!”自此,黄、钱二人的同门之谊就此疏远。钱玄同不仅呼吁提倡白话文,简化汉字,他还提倡世界语,因他的提议,北京大学一度设立了研究世界语的机构。

特立独行的教授

钱玄同不仅在经学研究和新文化运动中敢于引领风气,在历史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也毫不逊色。众所周知,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史学领域崛起了一个新派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除了顾颉刚、胡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钱玄同。该学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假说,推翻了旧有的由“盘古开天”“三皇五帝”往下说的旧历史学说体系,取得了空前的成绩。

毫无疑问,钱玄同是这一学派的肇端者,而这发源于他对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派的超越性思考。顾颉刚明确提及正是钱玄同的启发,才使他走上了疑古的治学道路。他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说:“十二(1923)年,玄同先生给我一封长信,论经部的辨伪。我和他已经一年多不相通问了,忽然接读这一封痛快淋漓的长信,使我精神上得着一种兴奋。我就抽出一个星期日的整天工夫,写了一通复书……”这封复信,正是顾氏多年来蕴积于心中的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系统看法。

后来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发表于胡适主持的《读书杂志》,正式向学术界提出了“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学说。可见,这一学说得以出现,钱玄同居功甚大。更重要的是,当顾文发表后,钱玄同还给予了大力支持,马上在同一刊物上表态,称该学说“精当绝伦”,由此激发了当时的史学大论战。这一论战的后果是很明显的,至少,它瓦解了旧的史学系统,使中国的经、史研究可以跳出以先入之见为准的传统,而只把经学和史学当成单纯的学术来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