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经济转型 产业升级(8)

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作者:李克


波特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个领域内大量产业关联密切、既竞争又合作的企业与相关机构在地理上集中的现象。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等。

产业集群还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关联企业的组群。这些企业通过“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知识外溢效应”(KnowledgeExternalitiesAndSpill-OversEffect)、“动态地相互学习”(DynamicNatureOfInteractiveLearning),进行创新并推动产业整体发展和经济增长。

确实,产业集群理论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各国布局国内经济和产业的参考依据。但是,我们也一定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它,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整个产业的地理概念、地域概念的影响,都已经越来越弱势了,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相对来说,产业网络(IndustrialNetwork)、产业价值链(ProductionValue-Chain)却越来越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直到目前,我与国内政府、企业接触的时候了解到,从北京到各个地方,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还是很大程度上按照产业集群的思路来考虑和布局的。

如果真这样做的话,事情就麻烦了。麻烦在什么地方呢?

十六

产业网络大多都基于三大类概念:战略(Strategy)、网络管理(NetworkManagement)以及社会维度(SocialDimensions)。其产生的产业网络效应与集群效应相对比,有着很多方面的优势。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情形讨论,来增强对产业网络的认识:

情形一:高端和低端企业,由于技术壁垒、专利、研发以及创新成本导致进入壁垒上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的安排(InstitutionalSetting)、经济技术系统的效率、交易效率,而不是迈克尔·波特所说的“地理上的临近”(GeographicalProximity)或是“地理上的集中”(GeographicConcentration)。

情形二:如果高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润,为何低端企业以及中间产品生产商不向生产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回答是:高端企业的固定学习和进入成本上升,成为高端企业将越困难,高端企业的相对数目会减少。

情形三:如何成为产业分工网络的核心?回答是:高端企业可以利用高额的固定学习成本和进入成本(例如品牌、品质、形象、专利、市场网络、研发以及创新能力),不但可以控制最终产品市场以及市场进入,也可以控制为其配套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市场和厂商,它们将更有可能成为产业分工网络的中心。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代工、加工贸易以及转包合同,来进一步控制中间产品和零件生产商。

情形四:国家在生产价值链上地位的竞争,即高端和低端生产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经济技术系统的制度效率之间的高低。

情形五:与地理距离相比,制度的安排和设定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更为重要。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地理因素和非地理因素形成,存在着地理型产业集群和非地理型产业集群。

产业网络与产业价值链是紧密相关的。产业网络的结构决定了产业价值链的形态。在产业价值链中,企业要努力实现的是:对高端,要努力搞研发,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参与制定国际行业标准;对市场端,要努力做国际品牌,建立和拓展国际市场通道和网络,掌握定价的话语权等。

十七

对于企业利用产业网络取得发展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日本企业的经历:

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最快的话明年下半年就会推出4G手机。4G手机最大的变化就是通讯流量和网络速度将大大加快。网络速度加快以后,流量可以成倍地增加,功能也将更丰富,因此对手机镜头的品质要求也会大幅提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