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体动起来,胰岛才能动起来(4)

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 作者:王雪


我的感受就是,先让身体动起来,胰岛才会动起来。

运动二字,真有如此神奇的疗效?

“运”和“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说文解字》,不看不知道,“运”和“动”竟然还真不是一回事。“运”的解释是“移徙也”,可见散步、慢跑这全都是“运”。“动”的解释是“作也”,也就是说,干干家务活,炒菜做饭收拾屋子,甚至包括在办公室内工作,全都是“动”。我们平常说运动运动,既包括了有距离的“运”,又包括了原地的“动”,所以应该兼收并蓄,既有长距离的活动,又有原地的活动,这才符合运动二字的本义。

中医怎么看待运动呢?专家告诉我,《易经》之中有一句话“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说的是多运动,身体阳气充足,能抵御多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经验:多活动,身体就发热,精神状态就好,经常活动的人还不爱生病;总是静若处子的人,爱犯阴寒之病,特别是女性,如果不爱运动,没事就呆着懒得动,经常会有四肢发冷、脾虚胃弱、痛经的现象,这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人体的阴阳也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著名的阴阳图大家都知道,阴极生一阳,阳极生一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变化,永无止境。这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也是中国医学的智慧。人体自身的阴阳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小男孩生下来是纯阳之体,随着他逐渐长大,阳渐衰,阴渐长,变成了老头,我们看很多老头长得都像老太太,那是阳衰阴盛到一定程度了。同样,小女孩生下来是纯阴之体,随着她慢慢长大,阴渐衰,阳渐长,中年之后女性的特征逐渐淡化,越来越像老头。我们仔细观察那些百岁寿星就会发现,是老公公还是老婆婆,有时候一眼看不出来。

一昼夜间,人体的阴阳也在发生消长变化,这个变化时随着太阳走的。凌晨到中午,阳气慢慢升发,阴气渐渐消减;中午午时,阳气达到极盛;下午到夜间,阳气渐弱,阴气渐盛;子夜时分是阴气最盛的时刻。

人体的气血也在周身不停地运动。《黄帝内经》讲到“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说的也是气血不停变化与运动,一旦运动减缓,则疾病丛生,一旦运动停止,则生命消逝。

生命与天地、宇宙在进行物质交换运动,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也在时刻进行着运动,在不断地运动中,生命才得以发展,延续。

人主动地去运动,可以平衡阴阳,协调脏腑,打通经络,强健筋骨,让气得到鼓舞,血得到推动。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全都按部就班地工作,人体想要生病都难。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工作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痛,头昏脑胀,恨不得一头扎进沙发睡上一大觉。可是,如果真的就这样扎进沙发睡一觉,醒来之后照样难受,有时候比不睡还难受呢。但是,换个休息的方法,出去跳跳健身操,打打羽毛球,出上一身汗,回家冲个澡,一下子通体舒畅,仿佛一天的劳累都随着汗冲跑了。有人问了,跳操打球可比睡觉累多了,怎么反而会让身体更舒服呢?其实,这里的运动,实际是休息。人上了一天的班,特别是那种动脑子多、体力活动少的办公室工作,工作了一天,中医讲“思则气结”,气都停住了,郁结在那里,像晚高峰的主干道一样堵得水泄不通,能不头昏脑胀吗?“气行则血行”,气停住了,没人推动血了,血也就淤积起来了,能不腰酸背痛吗?这还是轻的,气血的问题,时间长了就会出大事,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特别是糖尿病,都跟气血的问题有关系。身体动起来,本来郁结在那里的气、淤积在那里的血经过这么一晃悠,一活动,疏通开了,该上哪儿去上哪儿去,各行其路,各司其职,不纠结在一起闹事了,人自然感到通体舒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