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九五至尊话龙袍(3)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 作者:马未都


答案:C. 明州织造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六种 B.七种 C.八种 D.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最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答案:D.九种

古玩门诊

| 古玩一 |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

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做“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 古玩二 |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最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最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