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次创业”的恶战苦斗(3)

一天放下成功 作者:(日)柳井正


不了解战争痛苦的这一代

在我们的周围,那些经历过战争痛苦的人正在逐渐离去。这也是整个社会追求精神生活越来越微弱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也属于没有直接经历过战争的那一类人,但在我的童年时期,还是能感受到战争的阴影,以及战争带来的悲惨生活。

我家居住的车站前面的商业街,曾在战争的空袭中被夷为一片废墟。战后,人们再慢慢地把这一条商业街重建起来。可以说,整个日本的商业街几乎都有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而我的家乡山口县宇部市是一个煤矿之乡,战时属于重要的能源基地,因此车站前面的那一条商业街,更是被摧残得满目疮痍。

我出生于昭和24年(1949年),虽说战争已经结束,但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我们的生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昭和30年(1955年)左右。那时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伤残军人,脖子上挂着一个募钱的箱子,拉着手风琴。满街是无家可归的人,到处寻找能够栖身之地。由于宇部市离朝鲜半岛最近,以前有不少朝鲜人移居宇部市;战争结束后,同学中就有几个回到了他们自己的国家。那时,宇部市还掀起了一股挖矿热,那些粗野的挖矿工人在街上专横跋扈,吵闹声不绝于耳,甚至还在街上打群架。商业街内,扒手小偷比比皆是,我小时候在店铺里就好几次亲眼看见店员冲出店门追赶小偷的情景。这就是日本战后的景象。

战争期间,我的父亲曾有很长一段日子被派往满洲(中国东北)驻守。他时常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日本军队做了多么坏的事,如何残暴地对待当地居民。他说,当时自己不想那么做,但身为军人又必须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

现在的政治家很多都是世袭的,而且多属于不了解战争痛苦的第二代、第三代,政治主张十分强硬,国粹主义者的思维占了很大的成分。因为不知道战争的悲惨和残酷,这些人表面上说得好像很勇敢,其实是非常单纯的鹰派思维。在当今时代,作为政治家,我们不能光着眼于日本的事情,还必须用更宽阔的视野来看待日本和世界的关系。

工作是“自找”的

战后几十年,诞生了一代被宠坏了的王子公主们,他们只做上司指示他们做的事;上司不发令,他们就干等着。

按理说,工作应该是自己找出来做的。

在店铺里接待顾客做生意也好,在总公司或本部工作也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虽说在岗位职责中表述得很清楚,但绝对不要在一开始就把自己禁锢在这个范围内。按理说,工作必须是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出来的。仅限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单纯的工薪族、典型的小白领式的思维。

与其说不做自己分外之事,还不如说是没有感觉到去做分外之事的必要性。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不知道应该如何区分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哪些是可以不做的事。于是就给自己的工作画了一个界限,我只要做好这一块就行了。结果就变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员工。

而实际上,工作只会越做越多。“为了顾客”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有非常多的工作等待着你去发现和自觉行动。

只知发号施令的上司

作为一名上司,我的工作只要对部下作出指示就算完成了。现在,持这种想法的上司越来越多。尤其是那种刚进入公司就被提拔做店长的员工,这种表现更为多见。公司总部也有这样的人,总是以为自己要做的事就是对下属布置工作。只要发号施令,“把这件事做好”,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了。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下属不一定能把事情都做得很好。于是,这样的上司就会把自己的责任和下属的责任划分清楚,做不好是下属的责任,与己无关。这实在是很可悲的事,现在勇于承担责任的上司实在是太少了。

另外还有一种工作状态在公司总部也尤为常见。这些人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作些分析,搞些计划。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事。如果工作可以这么干的话,那和评论家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事实上,随着公司组织机构的不断扩大,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分析资料,因此他们常常忙于一些与实际工作毫无关联的事情。这说明,这些人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