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放养教育的超级方法(3)

放养的女孩上哈佛 作者:秋野玉茜


刻苦学习≠考试好成绩≠名校录取≠有“钱途”的工作≠幸福的生活

许多中国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如果没有首先获得“正规的学业文凭”,要成为有成就的人就是非常困难的。但事实上,也同样有很多名校的毕业生正在职业道路选择上茫然无措。对于按照传统方式严格要求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都应该知道这些事实:有很多白手起家的千万富翁说他们在校时并不是优等生。许多人在传统的文凭考试中根本没有得到高分,他们的老师也不认为他们能在未来获得成功。80%以上的有钱人根本就没有修过所谓的大学高级课程。非常不客气地说,纵观当今中国家长遇到的教育问题,大多是由于理念偏差造成的。在世袭了五千年的传统思维模式里,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刻苦学习=考试好成绩=名校录取=有“钱途”的工作=幸福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连接这几个元素的,反而应是“不等号”。

研究丁丽晴的案例,可能很多人都会看到她的成绩非常优秀:SAT1考了2400分满分。即便是美国本土学生,如此优异的成绩也是很罕见的。因此,有的家长和学生或许就此推理得出,即便是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也是唯分数论的。

相信即使没有丁丽晴的个案,很多国人还是深信哈佛等世界一流名校是唯分数论的。比如留学咨询中,被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恰恰是:老师,请问我的孩子要考到多少分,才能被哈佛大学录取呢?其实,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三件事:一,考何种考试;二,哈佛青睐怎样的学生?三,要知道,每年都有SAT满分的所谓“优秀生”被美国名校拒录的案例。

美国名校真正青睐的是出类拔萃的学生,这种出类拔萃包括具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道德高尚、富于领导才能等等。考试成绩的确是因素之一,仅仅是之一。成绩极端优秀,在美国名校眼中,这只能说明这学生善于考试,如此而已。善于在传统学业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一定能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吗?那可不一定。所以,这样的小孩可能还没有达到名校的标准(关于哈佛大学等国际名校的招生规则和录取标准,详见第四章)。

其实,哈佛也并非高不可攀,只是,如果你根本连游戏规则都不清楚,要怎么玩儿呢?要知道,熟知规则才能“玩转”哈佛。

再者,不同的父母对成功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成就的人。孩子要选哪条路,或者逼孩子选哪条路,常常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中国有句俗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问题是什么才是对的行业呢?

举例来说,家长通常希望孩子能够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医生、律师、科学家,所以需要有高分才能进入医学院、法学院以及选修哲学博士课程。这里我不得不提醒这些父母一句,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并不等于收入较高的职业。当然,金钱不是一切,职业目标是可以分很多层次的。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是出于更高的职业目标考虑,而仅仅是出于这份职业的收入不菲,可以确保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对于这样的父母,在给孩子做职业规划之前,你有必要知道:有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拥有地位高的职业,并非都能有高收入,因为许多人是被迫在这些职业上耗费精力的。

所以当家长想为孩子设计未来的时候,你得先想想,希望你的孩子拥有什么。你希望他将来有名有利?希望他做医师、律师、工程师?还是希望他做个普通人,但能快乐满足、健健康康地过一生?

最后,对另一些父母而言,若能告诉他们的朋友、亲戚、邻居,我的女儿在哈佛念书,我的儿子在清华念书,那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我称之为“名校迷”。他们觉得要提高自己的身份,就需要培养出能够获得高分、被名校录取的子女。

唯名校论,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养育模式——我养育你,是为了让你为我争光,让我不再自卑。甚至于,我养育你,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找到控制别人的快乐,所以你回报我的唯一方式,就是过我想要你过的生活,读我想让你读的书,娶我想让你娶的女人;你的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让你给我看到你的生活赏心悦目,而绝不是让我伤心欲绝!

我并非在否定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只是直白地指出这种不恰当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我们应该给孩子他们原本想要的幸福,而不是家长意识里所认为的“幸福”。

放养教育精彩语录:

一般的父母亲给小孩子补习都是因为当时父母亲自己失去了什么,现在就给自己的儿女什么。其实是父母亲自己的意愿,而不是儿女真正喜欢。

唯名校论,这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养育模式——我养育你,是为了让你为我争光,让我不再自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