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1/毕业十年

大学四年挖好坑 毕业十年牛哼哼 作者:嵇万青


嵇万青

我有我的江湖

1998年,我从江苏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毕业。我学的是中文,按规定应该回户籍所在地的中学教语文或政治。毕业之前我们也有短暂的时间去中学实习,其实也不需要实习,因为那个时候的师范毕业生是包分配的。说是包分配,实际上是我们出来读大学的时候有协议在先,毕业后必须回原籍教书。因为是公费生,费用是国家承担的,所以毕业后就得服从分配,这就叫包分配。也就等于把我们的前途先挖好坑,等着我们毕业后活埋在这里。在如今这个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看来当时包分配是件十分幸运的事。公费上学那就只能说是更加幸福的事了,一分钱学费不要,学校给定期发校服、日常用品、菜票、理发票、洗浴票、电影票……像是共产主义时代提前实现了。

总是有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大学毕业了,就是不愿意在中学里安分守己地待着。我就属于这类人,很野蛮地把自己扔进命运的垃圾桶里。从一个安逸的中学老师走向前途未卜的打工生涯,挑战的不仅仅是改行,更是另外一种生存方式。

靠着大学里积累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人际关系,找到了曾经教过我们外国文学的海宁(化名)老师。读大学那会,她白天教我们外国文学,晚上还在广播电台兼职主持《温馨夜话》栏目。认识和熟悉海宁老师得从做枪手说起,海宁老师的《温馨夜话》主要是聊一些情感的话题。20世纪90年代的人谈情感不像现在这么敢于公开和能说会讲。大部分人都以来信的方式向栏目诉求,所以海宁老师的《温馨夜话》就是以读听众来信为主,配以自己的一些观点与见解供听众参考。当然有时候听众的来信是保证不了两个小时栏目的阅读量的,我便是其中有众多化名的来信“听众”。海宁是台前的情感专家,我是幕后的枪手。这和我后来混迹的广告圈有一些相同之处,企业是品牌市场上的战将,广告人则是品牌传播的幕后英雄。

那时候正好广电中心招临时工,经海宁老师的推荐我进了广电中心的广告部。具体干些什么呢?说是广告文案兼编辑。写情感文学我懂,搞广告我可是一窍不通。求职心切,还是硬着头皮进去了。艺高人胆大属于正常,我应该是那种艺小人胆大的少数人。这次经历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也是我步入广告舞台的重要跳板。

我深信每个人的掌心都埋着命运不可言说的轨迹,但命运并非不可改变。的确,命运在我们的人生中埋伏了太多的契机,但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步伐能否踏中那一块隐藏的机关。那个时候在电视台做广告很轻松,原因有两条:一是做广告的客户很少;二是广告做得很简单,需要动的脑筋很少。当时有一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来找台里做广告,他们让我帮忙配个广告语。具有中文系和诗歌文学功底的我,花大约35秒钟的时间,吟诗一句“取天上太阳,用人间辉煌”。客户觉得很满意,那时候广告用语的随意与随性让我觉得很简单。后来深入广告这一行却越走越觉得水深。然而戏剧性的效果是,客户至今依然在用这句广告语。

当我25岁的时候,命运在为我准备新的人生之前手指哆嗦了一下,一不留神把我推到了感情的深渊——我女友的爸爸极力反对我们的恋爱。理由很简单,我是进不了台聘编制的临时工,而她是副台长的女儿。女友的爸爸硬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正台长的儿子。从此我就背上了失恋与失业的包袱,渡江南下,远征上海。“不看人家又盖起高楼,不怨苍天偏爱谁更多,用我一颗真心和双手,换来平安自在的生活……”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我要有我的“大爱”。那不是简单的男女之爱,而是对父母、长辈有感恩的爱,对师长、朋友有成长的爱,对国家、社会有责任的爱……只有爱,才能让我感觉到生命的丰富和充实,没有爱的世界也就没有我的存在。世间的美不是世间给的,而是我的心给的。境由心造,像由心生,随心赋形,物随形现。生活中如此,我的江湖亦如此。

从小江湖到大江湖

茫茫一片人海,大上海大得何只是一片海,我像一只小虾米在人海中遨游,凭着那点微不足道的广告经验到哪去求职呢?况且专业也不对口,该不该继续走广告人这条路线呢?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选择。其实许多职业在你人生入行之初,是挫折感和成就感不断交替的。你要成功就必须坚持,哪怕是错误的。如果人的一生中都在盲从,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在精神层面的地球正在加速运转的今天,忙碌所带来的麻木常常使灵魂不知所属,容易使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能于浮躁中守得一份坚持,才是经历过这段生命的证明——毕竟,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而人生是自己的人生,不是吗?

就这么硬着头皮坚持走广告这条路线,好在当时的中国广告人并不都是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在做,许多都是从新闻和中文专业转行过来的。因为当时国内的大学开广告学专业还比较晚,一批有专业科班功底的学生还在学途上。我凭借大学里的中文功底,求得一家广告公司文案一职。工作之余疯狂恶补广告学方面的知识,买了许多广告方面的书。从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读起,到《奥美的观点》《拉斯克尔的广告历程》《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人》等。先是欧美的,再是日本的,还有中国台湾的……那时候公司里订的《中国广告》《广告人》《现代广告》《国际广告》,我几乎每期都是从头看到尾的。有时候也试着在上面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不停地参加各种各样的广告会或广告节,以至于认识了不少广告界的大佬,后来有的人已经成了好朋友。

慢慢地在广告这一行从知识层面走向认知层面,文案也撰写得更能贴近客户需求并有专业水准了。然而客户似乎并不认广告的账,这让我有了很大的困惑,广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虽然在广告公司里能把一个广告案例策划得很完美,可每次去客户那里提案,总会遇到客户提出一些看似简单的反对意见,自己却无法给出有深度的解答。或许我应该深入企业做广告。

从乙方到甲方

在广告这个行业里,广告公司是乙方,广告主是甲方。因客户的邀请,正式加入到企业自己的广告部门工作,先是从部门中层做起,一年之后晋升为部门领导。理由是我悟到了广告的真谛和我超强的行动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事莫过于生存。而生存不在于谁比谁聪明,它取决于一个企业的行动力。对于一个人也一样。只有脑袋离脚近的人才有可能成功,脑袋想到的就去做。在竞争的战场上,高手过招,比的就是心态和速度。

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回过头来再看广告人,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加上绚烂的设计手法就可以完成传播任务。而广告界同时又是站在时代变化的前端,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市场形态,消费者变化了,广告就要随之变化。在这个连锁反应造成的囚徒般的舞蹈上,不存在指点迷津的教练,只能依靠自身的敏感度和对专业技能的悟性。

要说这十多年有没有一些对成长的感悟,个人认为还是略有一些的。我很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重视周围的人给自己的启示。但我不相信专家,这个行业没有专家。你必须要有探索的精神。切忌对专家的话言听计从。环境的变化是层出不穷的,如同波光诡谲的大海,没有人能够如同先知一样预知所有。这样说并不等于诋毁专家,和反对专业知识无用,恰恰你要多看专业知识,多接触专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触类你才有资格旁通。

从毕业到大学

所以再回过来说,学生最重要的是创作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储备往往是在学校完成的,储备的知识越多,将来举一反三的能力越强。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面扮演的角色就是学生,不是社会从业人员。没必要过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学院派有学院派的好处。与实践知识相比,对于许多专业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要掌握基本原理。在学校里,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认真地进行学习和反思,反复消化——这些是去公司实习不可能替代的。

学生过早地去实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想深入了解一个行业,全都无异于天方夜谭,更何况不同的公司还有各自不同的生存之道。虽然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有一定的期待,希望早日了解自己即将奋斗其中的“江湖概貌”,但有时候欲速则不达。

八小时以外的星星点点

每天程式化的工作,突然回想,身边发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的转变,很多事情想起来就在眼前,好像就在前几天,停住前进的脚步,发现这些都已成为我回忆中的小插曲。

总以为人生很漫长,特别是在读小学的时候,那6年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每天都在盼着过年。而现在的生活就像沙漏一样,每天不停颠倒、不停循环。但我依然希望预见到我的未来,继续迈开我的步伐,努力实现我所预见的未来。引用某汽车品牌的广告语:未来,为我而来!

工作之余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网络,在那似乎很近却又似乎很远的地方认识了“苹果、香瓜、走走停停、CLOS、天空、风清阳、潘多拉、少文、少墨、车神、刘海一束、乱乱糖、雨见风、小和木子、蒲公英、莲塘韵娘、宁雨轩、不可不戒、牵手、爱情密码……”一大串的网名,像生命的符号一般植入到我的虚拟生活空间,我经常会和这些符号扯上关系!有时候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聚会,有烧烤、旅游、爬山、羽毛球、排球等,我有时候作为成员参加,也有作为主人翁筹办活动的。

在虚拟空间里讲话要么是脑子进水、要么就是话语进水,总之水分都挺高。然而这些看似很虚很水的话语,有时候它也能透出一些人生的况味,而且接受起来很容易。所以我收集整理了100条水话配上漫画编成《水话漫画系列》出版了。另外还有三本和职业有关或无关的著作:《品牌成长的非常6+1》、《飞跃:从产品到畅销品》、《商务沟通的城市秘笈》,这些不务正业的星星点点算是毕业十年工作之余的补充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