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4)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三、德财相应论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第八》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古时中国称致富为“治生”、“货殖”、“生财”,关键在于一个“生”字。任何“生物”,皆在天地之间,“德薄气流”即孔子在《易传》中所指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是天地气交之谓也。一切万物生于天地气交,古人实际上把“天地气交”称为“龙”,是指阴阳交合而生变化之意,所以自称“龙的传人”。本质上,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图腾并非如其他世界民族那样的神话想象,而是洞悉天地化生本质之后的朴素表达。不但人生天地之间,财富等万物一样生于天地。《易经》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物质决定时空,而时空变化必然对应着物质变化,二者在本质上一体相应。这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观在不同的阶段上相应,不能不教人“拍案惊奇”!

清楚的学问,应当可以一语中的。以“一语”概括中国经典经济学,即“财富的德行相应论”。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 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财富的多少是善行累积的厚薄的结果。

“香港股神”曹仁操对富人的印象是:典型的富贵人家逾半都有宗教信仰,大多数热心公益事业,是最佳的捐款者。他们并非吃得特别奢侈,也不是穿得特别光鲜亮丽,只是生活十分有规律。他们还比较长寿,平均能活到八九十岁,较一般人长命五至十年。根据中国经典经济学的看法,信仰意味着言行有矩,是德行的保障;热心公益事业意味着布施,是财富的直接之因;吃穿用度并非奢侈,生活规律意味着《黄帝内经》所说的“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所以,他们因为德行会富有,因为布施捐赠会加速财富的积累;因为节俭会变得富有,因为生活规律和工作勤奋而变得富有,论语说“仁者寿”,所以他们长寿;《黄帝内经》说能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人”,就能“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所以,没有这些性格特点,没有这些生活规律的人,想要富有是不可能的,就像春天不耕种,却希望秋天有收获,那是痴心妄想。正是什么人感应什么事。

为富不仁者必败家道,富不过三代是也;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不过三代必兴旺发达。世间的个人和家庭的运势就在这种交替中“高低起伏,冬去春来”。人事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所以说,伦理道德是和天体运行一样客观的存在,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索罗斯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只是他和哈耶克一样,由于没有中国的经典传统,不知道这个“外在现实”其实就是天道伦理,就是真正的“看不见的手”。索罗斯说“当社会无视现实的客观性时,是将其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对现实的客观性的笃信在我的思维中的作用,与宗教在有些人的思维中的作用是一样的。在没有完美认知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信仰。我相信的是严峻的现实,有些人相信的是神。”“的确,现实可以被操纵,但是我们行为的结果,不是受愿望支配的,而是受一种外在现实的支配,至于它是如何这样做的,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对此理解得越好,结果就会越符合我们的意图。”

德行品位与财富智慧成正比:

1.功夫成片——勤劳不懈怠,生活用度不愁;

2.事一心不乱——行事方正,童叟无欺,一视同仁,明码实价,财富有余;

3.理一心不乱——懂得吃亏是福,能行忍让,心气平和,大富大贵;

4.理事一心不乱——宿世布施,长勤精进,秉本执要,富可敌国,名满天下。

5.另有情形,就是示现平凡,毫不起眼,直到人生尽时,世人方知。

后三种,非一生一世之德行积累所能达到,所以普通人当世求财以期超越盖茨、巴菲特、王永庆、李嘉诚是非分之想。有非分之想,并行非分之行者,必遭祸患。所以企业经营治生产业,能够苦身戮力、诚信为本者一定发家。王永庆年轻时为了主顾,风雨中送米只赚一分钱,而且精心将米中的杂物石子挑出,决定了日后大富的根基。纵有宿世德行,如果现世不起相应的缘分,也得不到相应的结果。

《了凡四训》中说:“有千金之产者,必是千金人物”。经济的结果不过是人的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心理谋划的物质体现。提出“经济的德行相应”的概念,就是非其人不遇的另一种说法。不具备成功的德行者,结果必变成“散财童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