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经典经济学关于财富的基本理论(17)

中国经典经济学 作者:钟永圣


 

第四节 关于财富运用的公理 

财富的获得以及获得多少,体现着拥有者过去的布施之德;如何运用财富,却更能体现使用者目前的道德水准以及未来的走势。纪伯伦《沙与沫》中有两句话值得大家吟咏:

最富有的人与最贫穷的人之间的差别,不过是一天的饥饿和一个钟头的干渴。(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chest man and the poorest is but  a day of hunger and an hour of thirst.)

我们常常借明日之债来偿还昨日之债。(We often borrow from our tomorrows to pay our debts to our yesterday.)

一、奢侈折寿论

一人奢侈,衣食过度,必定折寿;合家奢侈,家道早衰;国兴奢靡,国家早亡。

《资治通鉴》记载,公孙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公孙身居重位,然而简朴自处,大多素食。汲黯以为是沽名钓誉。皇帝问起,他坦然承认自己“欲以钓名”,并不矫饰争辩。其实弘并非如此,自古中国就在民间流传奢侈折寿的传统,所以很多人即使位在公卿也很简朴。这是“有道”之人的共同行为特征,也是大富大贵之人的共同性格特征。

二、积财丧道论

财富周流不息,融通有无,造福天下。囤积不用,等于暴殄天物,主事者必受其殃。荀子论曰:“成侯、嗣君,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老子》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财富流通不积的特性是自然所钟的规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根本因素不住,作为细枝末节的财富也一样要周流不息,犹如人身气血,不可积滞,否则终致重病。血液循环理论教会了从事生财行业的人认识到“财富如水的流动特性”。财富五行属水,为天地血液,融通周转,润泽百业千家万户,必要积蓄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如果过度囤积,就会凝滞,由身外五伦就是身五行内的原理,伤身害命。请读者细心观察周围的真实生活,就会印证这一点。正是“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发展,现代社会终于认识到“可持续”才是发展的内涵,即中国经典所言的“生生不息”。八卦相重,演化为六十四卦,揭示的是事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过程。天地之大德曰生,治生之术乃是积德之术。而现代的生产发展在西方思维主导下,为了个人生财而行缺德之法,怎会不召来天灾人祸?《老子》第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是为了他人自己越是富有,越是施舍与人自己的财富增加的越多。现代经济学和现代人执着于“所有权”,其实拥有所有权而不使用,等于没有。金库中的金条或者保险箱中的珠宝一放几十年,是谁的呢?自己其实在欺骗自己。

天地间万物是可以类比思考的,大量积财不散的人,犹如在头上聚水,聚到多时,岌岌可危。泰戈尔说:“财富是巨大的负担,福利是存在的满足(Wealth is the burden of bigness ,welfare is the fulness of being)”。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云:“复次文殊,我灭度后,浊恶世时,有优婆塞及优婆夷,信邪倒见,不信正法大乘经典,如是众生,纵有无量百千金银,而怀悭惜,唯求财利,不能布施,救乏一切贫苦之者,不能书写十二部经,受持读诵,求免无常恶道之苦。如是之人,宅舍虚耗,灶下鸟现,蛇入卧堂,狗忽上舍,鼠百种鸣,诸野禽兽,竞来入宅,白种魑魅,名之为怪。以见怪故,心得烦恼,因烦恼集,得获短命。”

三、布施自得论

布施既是用财法,也是生财法。中国自古关于财富有“带走”和“带不走”的区分,是建立在“自性能生万法”和三世因果基础上的观念。即,花出去的是“自己”的,“万般带不走,惟有业随身”。财富造就善业,则将来(不一定是“来世”)享受善报,不论搞什么行业,常逢善时,财运亨通;反之则会遭遇恶报,求财艰难或者不得,常逢劣势背运。

一个人认知并践行了多少天道伦理,就会分享多少财富。如果宇宙中的至善圆满的德行是“一”,那么与之相应的财富果报也是“一”。如果德行究竟圆满的人谓之“得一者”,那么这个得一者的财富就是全部宇宙中的财富。“一”不可以数量计,则相应的财富也不可称量。“一”者“道”之生也。如果德行究竟圆满的人谓之“得一者”,也可以称为“得道者”,得道者,无一物不可得,何况财富;得道者,亦终究无一物可得,何况财富。也可以说一个人分担了多大比例的德行,就会分享多大比例的财富。

《淮南子·原道训》有言,“上下四方为之宇,古往今来为之宙”。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揭示的时空观,人的生命是产生人所认识的时空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古往今来和横际无边的全部时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连绵相续,一切周密运行,不曾有任何差错。财富并不独立于人存在,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财富的存在。财富也是时空的“连结”,财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金融”。血液在身体内流动,由一个器官流入另一个器官,金钱由一个行业流入另一个行业,由一个账户流入另一个账户,由一个地区流入另一个地区,由一个国家流入另一个国家,甚至由一个时代流入另一个时代,这样的流动过程就是金融的过程。看似千差万别,因素繁多,但是本质上,是随着人的德行业因流动。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是心性的起伏与德行的变迁。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到底该怎样使用财富呢?《杂阿含经》里有一首偈语:“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星云大师将其引申为十分的财富处理法:十分之四,经营事业;十分之三,家庭生活;十分之二,储蓄应需;十分之一,作福功德。《涅磐经》中,对财富的处理,除了生活所需外,有四分法: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王凤仪先生指明“家大业大”,财富属水,水大淹人,德行不休,必有祸事。如果十分之六用于布施兴学,则可后浪胜过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