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品牌印象(5)

模式3:定位 作者:林伟贤


 

二、定位失误

更多时候,害死企业的人,恰恰是企业自己。

由于不懂得定位,甚至乱用定位,错误的利润导航经常会把我们引向深渊。

“追梦人”的南柯一梦

中国泸州施可富大曲酒厂作为出口企业,以卓越的品质而闻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其他同伴还处于“原始”发展阶段的时候,中国泸州施可富大曲就已经向海外出口,并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中国泸州施可富大曲高瞻远瞩,眼光独到,率先在国外注册,并配合其出口海外战略,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在国际、国内多次获得“国际名酒”“中国酒王”“中国知名白酒信誉品牌”“国家质量达标食品”“新世纪中国著名白酒品牌”等称号,在法国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上曾被评为“金奖”。

施可富酒厂是一个白酒出口生产基地,2003年企业老总聘请策划人,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而且对这次策划寄予了厚望,投入了大量资金,可谓信心十足。于是策划人便策划了以“追梦人”命名的品牌,并进行了大规模、轰轰烈烈的运作,而结果却是不到两年,市场便一败涂地,“追梦人”只是作为一个产品商标躺在企业档案里,市场上不复存在,这位“引路人”把企业引向了绝境。企业投入了巨额资金,在开始阶段也进行了较好的市场运作,但为什么“追梦人”酒依然遭遇如此的失败?

其实,做酒尤其是中高端价位的酒,是离不开对品牌的精准定位的。而要取得消费者对产品定位和对企业所提供的独特价值的认同,首先要知道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产品和品牌的定位更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的需要。比如金六福的“福文化”、今世缘的“缘文化”,都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诉求,符合了目标消费群的心理需要。消费者消费这些类型的白酒,不仅仅是对产品所塑造的物质功能的需要,同时更是对产品所代表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的需要。消费者不会在不认同产品所代表的文化和价值的情况下去消费产品。价值观的诉求必须是与消费群体的心理共同需求相对应、相吻合的,而“追梦人”酒之所以遭遇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所诉求的价值偏离了客户,导致整个品牌的定位也偏离了市场。

了解白酒市场的人都知道,白酒的最佳消费群体介于30岁~55岁之间,这个群体思想比较务实,认识比较客观,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会像少年那样爱做梦和喜欢憧憬。他们有着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现实中也是努力工作。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和一定的事业基础,大多数人都拥有家庭,需要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社会和家庭责任比较重。可以说,白酒的最佳消费群体恰恰不是喜欢追梦的群体,追梦不是这个群体的共性心理需求,他们反而有着非常客观现实的心态。

相反,追梦的群体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文学书上有一句很贴切的描述不同群体心理特征的话:少年人生活在梦想之中,中年人生活在现实之中,老年人生活在回忆之中。显而易见,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是有着巨大差异的。追梦的群体还没有或者刚刚步入社会,对社会现实缺乏认知和了解,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未来有很多不切实际、虚无缥缈的想法。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但他们却恰恰不是白酒的消费群体。所以,这种价值诉求上的错位是导致“追梦人”酒运作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追梦”的价值诉求显然无法引起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共鸣和认同。换句话说,“追梦人”酒在命名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由于在定位中发出了错误的诉求,“追梦人”成了泸州施可富大曲的南柯一梦。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对于企业来说,其核心首先是定位,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独特价值的认知,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来进行产品设计和广告诉求,而不是以想当然、不切实际的概念和炒作来运作市场,如果背离了定位的核心准则,失败就在所难免。

比起定位不准,走入定位的误区更可怕。企业一旦走入定位误区就如同进入了一片泥泞、布满陷阱的沼泽,很难脱身,最终走向死亡。盲目地品牌扩展就是定位误区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