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浮躁的年代,浮躁的人(2)

不浮躁 作者:王兴权


社会在浮躁,政府和官员也不排除在外。上文事例所反映的就是官场浮躁生态的一些侧面。为官者一旦染上浮躁恶习,就会浅薄,不学习,不求进,随遇而安,浅尝辄止。轻率,工作蜻蜓点水,不深入基层,不调查研究,办事看自己情绪变化。

对出风头的事情,亲自指挥,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虚假政绩频出。在浮躁的冲动下,为了个人升迁,创造政绩争功近利,使得政绩成本大于政绩收益,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声望与仕途,更为政府埋下了危机与隐患。

霸道,言语轻浮,所以就有官员雷语频出,“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

求官心切。浮躁之风刮进了某些政府官员的脑袋,他们心中想的都是怎么向上爬,阿谀奉承、贪污腐败、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等。专谋个人进退,不问事业兴衰、百姓冷暖,一心想“动一动”,“挪一挪”位子。

作风上飘浮圆滑。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即使下乡,也是警车开道,层层陪同,前呼后拥。检查则走马观花,调研则浮光掠影;平时穿梭于首发式、表彰会、庆典、剪彩活动之间,要求广播里有音,报刊上有名,电视里有影;报喜藏忧,欺上瞒下;不谋事,专谋人,精于官场权术,上拍下哄,处世圆滑。

贪图享受,忘乎所以。每遇吃请,捷足先登,酒席桌上呼风唤雨,纵横捭阖……

浮躁是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社会病、官场病。官场浮躁症是个老话题,是一个积久难治的“痼疾”。说起官场的浮躁,一首打油诗说得好:

生态恶化官场浮躁,

好大喜功热衷此道。

表面文章浮夸虚假,

真话销声空喊口号。

实事求是束之高阁,

优良作风停留材料。

撒谎扒瞎岂用打稿,

愧对苍天不觉羞臊。

浮躁,是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这种官场浮躁危害更甚,对整个国家、社会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官场浮躁病不仅制约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有损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必须引起警惕。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亟待解决的十种突出问题,其中多指浮躁问题。比如,第二种突出问题:作风飘浮、工作不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满足于一般号召,抓工作浮光掠影,搞调研蜻蜓点水,身子沉不下去,对实际情况不甚了了;第五种问题: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真是一针见血。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当官的只要记住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并切切实实地去实践。而浮躁的官员早已把这五个字忘到了九霄云外。

有学者曾分析人们为官的三种心态:一是往上做,谋求官职的不断升迁;二是往下做,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三是往专做,做专家型官员。这三种心态有的是钟情偏好一种,有的是兼而有之。

持第一种心态的大有人在。如果说考虑人生一世要成就一番事业,为官一任想干出点成绩,那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有的人一心想往上做,丝毫不想往下做也不准备往专做。刚刚当了几天科长,就眼巴巴望着处长的位置;刚刚当上处长不久,就埋怨为什么还不能当厅长,浮躁之气,溢于言表。

持第二种心态的人,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官。而且往下做资源丰富,机会众多,每天给老百姓办一件实事。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任长霞,可以说都是这一类为官者典型。在他们身上,是找不到浮躁之气的。

持第三种心态的人,属于学习型、专家型官员,现在也越来越多。他们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且任满或退休后,可以任教、带研究生,可以著书立论,用他们的知识继续为社会服务,毫无失落冷寂之感。这一类官员是用不着浮躁的。

轻率浮躁,妄动妄为,其必然会失去自己命运的根本和主宰。官场浮躁能让为官者落不得好下场,更可恶的是因为自己的私欲给更多的人带来恶果。官场浮躁之风犹如一只可怕的大蛀虫,贪婪地吮吸着国家的健康肌体,蹂躏着社会的良知与道德。

治理官场浮躁顽疾,应该下大力度注意第一种心态的为官者;要想远离浮躁,应该做第二、第三种心态的为官者,摒弃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出人头地、表现自己这样的出发点。为官者只要拥有这样的出发点,就会变的浮躁,而浮躁就难有作为,甚至自毁前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