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为什么会浮躁(2)

不浮躁 作者:王兴权


 

浮躁,因为媒体浮夸

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

这个社会浮躁蔓延,媒体“功不可没”!不当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浮躁的泛滥。面对当今的浮躁风气,媒体也有一定的责任。

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任何社会热点、各种话题都少不了它,信息社会是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参与者。媒体本应是为社会服务的,媒体的放大功能,在信息时代却发挥了最好的作用。

美女图片看花眼,明星绯闻满天飞……媒体的“炒”、“造”、“搞”工夫可是日臻纯熟,怪不得人家指责现在的媒体太浮躁。

互联网是一个名利场。在这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年代,互联网的优势是以低成本、高速度帮助普通人一夜成名,踏上星途,然后等待利随名至。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可以凭一句话一夜成名;有的人凭借在BBS上贴贴“搔首弄姿”的生活照和“孤芳自赏”的文字,然后就获得令人惊奇的知名度;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经媒体的放大却能闹得满城风雨。与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和热炒相比,真正独立冷静的评论、高水准的深入分析并不多。这些都是媒体的盛宴。

网络造红人的速度太快,网民就是评委,大家畅所欲言。让有特色、有实力但是没有机会的人走上前台,有时,追捧的对象越是草根 ,越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还有,现在人们可能已经厌倦了那些庸俗和浮躁的明星,对于无意中出现一个清纯、简单的形象,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让很多人为了达到目的急功近利,禁不住心生浮躁,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望着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迅速成名的平台。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难掩明星光辉,厚积薄发,终于一朝走红。但是,还有很多靠一脱成名、欺诈成名、搔首弄姿成名,甚至出卖或者捏造别人隐私成名的例子,引人深思。

由于名和利互相关联,出名了,赚钱的机会往往会接踵而来。于是盛名之下,很多人对“作秀”趋之若鹜,不再管自己靠什么出名。道德、尊严、正义这些在金钱耀眼的光芒下,统统被忽略和搁置,变成了碍眼的东西。只要能红,不择手段,很多人还默念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来激励自己。

但出名真的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如果被明星的光环所迷惑,不惜出“恶名”,遭“恶评”,甚至靠庸俗出名,挑战观众的心理承受极限,认为“只要自己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真是愚蠢。

媒体的浮躁表现为主观臆断,记者把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加工或放大,“牵着受众鼻子走”,其带来的弊端屡见不鲜。天池怪兽,媒体炒作了好多年,至今都无任何定论;水变油,媒体连续炒作半月,最终被戳穿是骗局;一个小事,炒成大事,或者有意忽略新闻的主要方面,着力炒作其有“卖点”的次要方面,以吸引眼球……面对媒体的众说纷纭,观众、读者感到的不仅是混乱,更有不满:我们该相信谁?我们还能相信谁?这是一个令媒体恐怖的问题,因为被质问的恰恰是媒体立身之本的公信力。

“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媒体”,若媒体仅靠满足读者的窥私欲而不断刺激“消费”,其后果只能是恶性循环。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不相信媒体的报道,就是不少媒体不断透支自己公信力的后果。

“狼来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寓言故事,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小孩屡屡叫喊“狼来了”,实际是狼并没有出现。假使狼来了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失去信誉。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最终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若记者总是以浮躁的心态做新闻,那么不忠于事实的假新闻会被人随心所欲地炮制出来,又轻而易举地通过传媒向受众传播,这对传媒的公信力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以前,白纸黑字,人们对于写下来的东西,会觉得很神圣。尤其是媒体,报纸上登了,电视、广播里说了,这就是定论。至今,在贫困的山区,朴实的农村群众仍然认定媒体说的话就是政府的声音。可惜,我们的媒体并不珍惜,浮躁带来的大量新闻泡沫和新闻垃圾,在相当程度上淹没了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推动者角色的光辉。

“良心”、“责任”一向被视为媒体公信力的底线。令人忧虑的是,公信力开始成为某些媒体人换取个人政治私利和经济私利的筹码,公信力被滥用实际上已成为媒体腐败的最常见的途径。

传媒是社会公器,负有传播真实、客观信息的公共责任,高度公信力是媒体的第一生命。新闻媒体存在的价值,就是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没有真实客观的新闻是难以获得公众信任的,没有公众和社会的信任,媒体的公信力就不堪一击,这样的媒体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作为媒体,社会越浮躁,就应该越冷静。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