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个台阶(18)

进退 作者:黄凌


 

赵进科还没说完,潘正秋就打断了他的话,不以为然地说:“太什么?对于你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不能错过。现在谁还发扬风格?什么都得争得抢。争着抢着才正常,不争不抢,就不正常了。反正,天上不会掉馅饼。”

一语道破天机。当下的事儿很难说,当下官场上的事儿更难说。在官场上如果推推让让、扭扭捏捏,啥好事都轮不上你。这一点,赵进科再清楚不过。他所服务过的傅登魁和死去的张伟业,都是揽功推过的人。要想在官场上混得好,有时就得“不要脸”,如李宗吾所言,当官就得“心黑脸厚”。赵进科从身边人的升迁上渐渐地在转变观念,融入大官场之中。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潘正秋竟然甘愿当伯乐,主动向组织去举荐自己。一些领导为了笼络人拉拢人,对他物色的人,在工作上支持,在生活上照顾,在政治上关心。人最怕敬。你为人办事了,人们就会记住你的好,就会知恩报恩。世上最难还的债是人情债。三国时,为何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刘备出生入死?就是因为会以情动人,有恩于人。曹操如此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可是,没有多少人愿死心塌地跟着他,为他效力卖命。原因就是曹操太奸诈,是“白脸奸臣”。所以,以人为本,是领导的大智慧啊!潘正秋原先不那么江湖,不是很讲义气,自从赵进科从省委党校回来后,他就变了样,对赵进科格外不一般。就推荐副局这件事上,要搁往常,他宁可推荐马飞雁,或者说,宁让指标作废,也不会把指标给了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赵进科。这一点赵进科心里很清楚。不管是潘正秋耍的手腕,还是他不乱大谋的“小忍”,能主动向组织上要指标推荐,还是应该感激人家的。

赵进科感激地说:“潘局长,你说得对极了。可是,我一个小小处长……”

潘正秋瞪他一眼,大包大揽地说:“没事,有我。我去找领导们。”

潘正秋说到做到。接下来的几天,潘正秋把一切闲杂事放在一边,集中精力、马不停蹄地找组织部长,找分管组织的副书记。涉及政策,谁也不敢乱开口子胡表态。组织部长说:“这事不好办,书记会都开过了。你早点干啥去了,咋不早说?这点组织原则你应该是懂的,别瞎操心了,该考虑的组织上会考虑的,不该考虑的自有它不该考虑的道理。”管组织的副书记说:“你的心情可以理解,谁不想多提拔几个手下的人?向组织推荐优秀干部这本身就是领导的一项职责。可这事儿是书记会集体定的,要想给你增加指标是有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除非给每个领导都说通,重新研究一次。大家都没意见了,我这里自然好说,把方案改一改就是了,无非浪费几张白纸嘛。不过,历史上可没有这种惯例哟。如果都来要求增加指标,那不就麻烦了嘛。”

这些,潘正秋心知肚明,但为了讨好赵进科,或者说,为了自己的以后飞黄腾达,硬着头皮也得争取。不管有没有效果,最起码有行动。跑成跑不成是能力问题,跑不跑是态度问题。不能失败在态度上。潘正秋无功而返,给自己打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书记办公会一般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参加,有关领导列席。比如,研究人事的书记办公会,组织部长肯定列席。要做通一个个领导的思想,是很难的。不定谁有啥想法呢!给你潘正秋增加给别人增加不增加?你潘正秋比别人特殊?政策一视同仁,不能打拐,不能棚架,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不是儿戏。潘正秋嫌麻烦,更怕到某个领导那里打住车,对他潘正秋有看法,决定不一个个庙门求了,干脆一根竿子插到底,省却中间环节,直接找雷书记去。如果做通雷书记的工作,一切都好办,一句话的事儿。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出面就不难。市委书记就是一个市的老大,是百官心目中的党组织。找组织部长和分管组织的副书记,潘正秋都是只身前往、单独行动。本来想带赵进科的,怕见了领导一些话不好说,就走曲线救国这条路。求人办事,如若当着人的面说出要求,会让人为难的。能给你办,可以爽快地一口答应。不能办的呢?又不好回绝。这就叫说者尴尬、难为情。所以,潘正秋没有带赵进科,只让他在家静候佳音。前两次探路性的找领导给潘正秋发出了一个喜忧参半的信号。这件事是不能为,但又不是不可以为,关键看你如何去为。党章、法律还可以按人的意志修改,政策也是人说了算。关键是人,人是关键,最最关键的是关键人。雷书记就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一句顶一万句的关键人物。潘正秋边往雷书记办公室走去边在脑海里琢磨着这些官场人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