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男孩与女孩:大人的心态要阳光(2)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妞妞有次接到某个男同学的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放下电话时就显得有些不自在。丽文知道女儿的情感可能有些变化,就在晚饭后选了适当的时间,去妞妞的房间里和她聊天,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情感方面,心平气和地对妞妞讲些想法,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才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了。

丽文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解妞妞心中的不安,让女儿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事情。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一位妈妈张女士来找我,伤心地说起女儿“早恋”的事情。

她的女儿学习一直很优秀,长得也端庄秀气,等到女儿上了初中,张女士就密切关注女儿的一切信息。每天女儿一回来,她就问“今天和谁一起回来的”、“中午在学校和谁一起吃饭的”等等。有一次女儿放学回家晚了半个小时,她追问了女儿一个晚上,女儿说是学校让学生们看抗洪英雄事迹的光碟,她就是不相信,还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核实女儿说的是不是事实。张女士天天如此,女儿上初中几个月后就反感妈妈,女儿回来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

每次女儿洗澡时,张女士就对女儿的书包进行“大清点”,翻看女儿的日记。有一次看女儿上网聊天,就问女儿和谁聊天,女儿不理她,她就逼着问。女儿实在没有办法,就说班里的男同学,张女士又开始盘问,还强行要看女儿的聊天记录。她一把拽开女儿,发现女儿和几个男同学称呼很别扭,什么大哥,二哥的,那几个男同学称呼女儿是小妹妹。张女士说她一下子血压升高,就动手推了女儿一把,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女儿一生气甩门跑出去了。等她出去追时,已看不见女儿跑哪里了。一晚上,女儿都没有回来,张女士打遍了女儿同学家的电话,都没找到女儿。第二天清晨,张女士就赶到女儿所在的学校,在学校大门口等来上学的女儿。见到女儿,没问出孩子一晚上到哪里去了,张女士一怒之下就找到女儿的班主任,把女儿一夜未回家的事对班主任说了。而班主任老师觉得事情很严重,又跑去对教导主任讲了,教导主任马上召开年级班主任会议,严重批评各个负责老师,并且宣布初二女生某某小小年纪就在外面过夜,要求各班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事情并不是妈妈想的那么复杂,这个女孩只是赌气到女同学家里借宿了一晚上,她妈妈打电话时,她不让同学的妈妈说在那。只想吓唬妈妈一下,气气妈妈,什么事情也没有。可是,当这个孩子来到学校后,一切都变了,所有的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好像她那个晚上真的干什么去了。而张女士知道真相了也后悔把事情弄大了,看着哭泣的女儿,已经没有办法挽回了自己所造成的影响了。最后的结果,孩子迫于压力,不得不转学了。女儿到新学校后,张女士还是一贯作风,依然提出要求,不许女儿和男生来往。女儿到新学校,一开始很难一下融入新的同学圈子,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蹶不振。正好有个初二年级的男生来和她搭讪聊天,孤独的孩子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朋友,渐渐地她就真的有了“男朋友”,直至闹到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做母亲的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就只能是黔驴技穷了。

我真的很为这个小女孩感到可惜,也为张女士的过激做法有些反对,现实生活中,像张女士的妈妈也不是一两个。在“早恋”等儿童问题上,家长的角色实际有两种功能:一种是疏导平息,一种是刺激强化。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达到第一种效果,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把它做成了第二种结果。他们想阻止孩子早恋,却用错误的方法推了孩子一把,使孩子不由自主地掉入漩涡中。有个心理学家这样说过,要动摇孩子的意志的有效办法就是要让孩子在心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家长在这里最大的过错就是用成人庸俗的观念,把孩子们一些原本正常的行为恶俗化了,人为地制造孩子的罪恶感,客观上把孩子推到了不愿自拔的境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