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不怕”,得从童年开始

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作者:晨曦


孩子生来不畏惧这个世界,不要让孩子有怕。所有害怕的念头可能是妈妈的神情,可能是来自一句暗示,也可能来自父母不经意的聊天。

丽文对我说,她很害怕猫,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尤其是害怕猫的眼睛。丽文对我说她自己也知道她这是心理症结,也很困扰,但克服不了。她说可能是小时候受过惊吓吧。她说自己小时候半夜起来屋子里很黑,突然看见远处一双圆圆的绿色的眼睛盯着自己,随后听到猫叫的声音。丽文吓得大叫起来,她的母亲起来哄了她半天,原来是邻居家的猫半夜跑到她家里了。从那以后,丽文见到猫就浑身发抖,即使白天看见了也是害怕,并深为此事苦恼,丽文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这类困惑。尤其女孩子,很容易害怕一些事物,这方面丽文就很留心,尽量让女儿妞妞什么都不怕。丽文经常带着妞妞去动物园观察和欣赏各种动物,老虎、大象,甚至玻璃箱里的蛇和蜘蛛。

妞妞在看到猫的一瞬间时,一开始也是有些躲,丽文觉得不能让孩子有自己的那种恐惧心理了,就让先生带着妞妞接触猫,妞妞在爸爸的引导下,慢慢就接受了。现在妞妞一点都不害怕猫,也不害怕别的小动物。有些小动物妞妞不喜欢,但最多是不用手去抓它们,不需要忍受任何惧怕的痛苦。

这方面丽文亲身悟出了几条经验,我给妈妈们整理出来:

首先,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六岁以前。妞妞小时候,丽文从来不让女儿知道妈妈害怕猫。在给妞妞讲故事时偶然会在书上遇到。要是按以前的样子,丽文会吓得一下子把书扔掉;但为了不吓着女儿,就硬是忍下来了,找个借口赶快翻过这一页就是了。要是妞妞和先生一起看画册或者科普电视节目时,丽文只是假装去做别的事,不让孩子知道妈妈是因为害怕才不和她一起看。其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其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比如孩子表现出对某种东西害怕时,不要以怜爱的口气安慰孩子说“不要怕,我们不怕它”,这种安慰是一种无意识的奖赏,让他觉得害怕是应该的;而应该用轻松的口气谈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觉得家长没在意他的恐惧,这样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恐惧可能没必要。

还有一点,妈妈们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孩子怕什么东西。大人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好像有一种说法,在所有消极感受中,比如悲伤、焦虑、压抑等,惧怕是最折磨人的。人生“无怕”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上开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