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子 世界首富来了!(2)

比尔-盖茨与巴菲特的创富经 作者:朱仰晴


2008年6月21日,接受英国BBC采访时,比尔·盖茨再次重申了这个观点,并且不失幽默地说:“我会同那些幸运地获得了巨额财富的其他人谈谈,告诉他们如何将财富返还给社会。”

数月后,“股神”巴菲特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巴菲特说:“我很享受我所从事的工作,我并不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我想要赚钱,那是因为这是我为成千的投资者所做的工作。我到底拥有多少钱并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是捐赠一些东西的时候了。”

巴菲特决定跟盖茨一起工作,两个人共同开始了劝捐行动。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改变世界的最佳做法之一是与高素质的人一起,你会与你周围的人行径一致,但事实上他们也受你的影响,那就像行星系统。你必定会在某方面改变世界,但你不能期望看见戏剧性改变,这不是变魔术。你的行为会影响别人,成为其他人的榜样,你会找到办法让世界变得更好。”巴菲特亲自打电话给很多素未谋面的富翁,因为他找到了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方法。

果然,两个人的努力很有成效,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轰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从facebook创始人到中东石油王子,从美洲到亚洲,越来越多的超级富豪纷纷投入到这场裸捐浪潮之中。

巴菲特说:“承诺捐赠的核心在于让富人好好谈谈他们的财富以及如何使用财富。”2010年9月,盖茨和巴菲特将劝捐的脚步延伸到了中国,他们想跟中国的富人探讨如何使用财富的问题。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9月29日,两人来到北京邀请50位中国富豪参加了开场所提及的神秘“慈善晚宴”。晚宴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倡导两人的慈善理念;二是交流了解中国的慈善现状。盖茨与巴菲特的此次中国之行,之前也被媒体解读为“劝说中国富豪参与慈善募捐”。 但是媒体最终还是得到了消息,29日举行的“巴比慈善晚宴”上并没有劝捐,更多的是慈善交流。

在第二天的媒体发布会上,比尔·盖茨总结29日的晚宴时说:“昨天和今天都在北京,在中国看到了很多的经济发展的例证,经济发展速度之快和它的成就都使得我们感到印象非常深刻。30年以前,中国没有什么人有钱,所以中国现在的这一代富人是第一代的富豪,所以很自然就是他们现在的想法,以及他们在慈善这方面的想法。比如说他们对他们的家庭成员做出的安排,他们的公司,他们自己的业务发展等等,以及包括对社会的回馈,他们都要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公司,很多有钱的人也都非常年轻。我们以前也接触过一些技术背景的新富豪,也跟他们交流过慈善方面的看法,他们也问,他们捐赠如何确保他们捐赠的钱得到非常得体的适当的应用,以及对他们的公司做出什么样的安排。我想我们和他们都做了非常好的交流和讨论。而且我们也讨论了什么是能够增加我们能力的最佳办法,以及能够把我们的事业办得更加成功。”

沃伦·巴菲特说:“我们不想对中国任何一个富豪施加压力。在美国做慈善事业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样做,也不让人们来签合同,或者一定要同意做什么事情,这都是他们自己的决策。在美国我们确实给一些人打了电话,但是我们和他们都将认识到这一点而且没有受到任何的压力。或者是要求别人做什么,在中国也是这样,我们也不会这样做。当然了,我们要求他们的仅仅是,如果他们想做慈善事业的话,他们可以跟我们来交流一些想法,告诉中国做慈善是如何做的,税收对于慈善、捐赠有什么样的规定,他的家庭、事业、公司等等各方面的情况。我们没有要求任何人,不管是直接还是非直接地来签署什么样的文件来做出任何的承诺。我想中国的慈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决策的事。”

显然,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不虚此行,他们的财富观在中国得到了推广和回应。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掀起了一场捐善革命,也使人们开始更多地思考财富的本质问题,究竟该如何认识财富价值、如何对待财富?

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财富观是:财富不属于自己,他们只是财富的创造者和管理者,不是财富的拥有者,所以当他们不能给予财富更大的创造力或者有效管理财富时,就该把财富还给社会。

如此看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带来的不仅仅是“慈善”这个让中国企业家和媒体大众敏感的词,而且引出了一系列关于财富文化的拷问: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究竟要如何创造财富?如何使用财富?如何打造财富人生?如何塑造财富文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