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热钱猛于虎(4)

热钱阴谋 作者:段育文


·疯狂的涨价风潮

时下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物价上涨了。现在是什么都涨,衣食住行,我们基本生活的支出在全面的上涨,不禁让我们觉得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了。人们愤愤不平的是:现在什么都涨了,就是不见工资涨。

2010年,大量热钱加上各路大型资本一起涌入中国小宗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合舆论大肆热炒大蒜、绿豆、辣椒、食用油以及各种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这些物价上涨确实可以算作通过通货膨胀的后续产物。

猪肉价格的大涨,让目前的餐饮业也随之上涨。如今我们身边的快餐也由原来的8元上涨到10元,甚至还有再涨价的嫌疑。上海的豆制品也是全线涨价,方便面也是全国范围性的上涨四成。

2010年上半年棉花出现了价格上涨,棉花每吨涨到了3.3万,这就有热钱在里面炒作。郑州期货交易所11月8号棉花期货一天成交300多亿,大大超过了正常的范围,换手率极高。

当我们试图找出2010年物价上涨常态化的幕后推手时却发现,如今任何一种东西的涨价,都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供需变化使然,在热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食品价格的高歌猛进不断推动CPI节节升高,进而拉动中国快速进入高成本时代。

虽然官方一再否认物价上涨引发通胀的恐慌,但2010年10月19日央行的突然加息,都被普遍认为剑指通胀。21日公布的CPI高值,也再次印证了食品涨价的巨大推动力。毫无悬念地,“涨价”势必成为2010年最红的关键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求决定物价,只有供求基本平衡时,物价才会稳定。如果,货币量大于物资,求大于供,则物价必涨,因此,物价受货币量的影响。中国是严控货币量的,但是,一旦热钱涌入,货币量失控,物价不涨那是不可能的。

·涨价风对居民的不利影响

2010年以来,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对居民生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持续且逐月扩大的负利率,使居民财产严重缩水。

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老百姓把银行当作保险箱,大部分结余收入存放于此,一求安全,二求增值。但是,2010年以来随着居民消费物价持续上涨,银行存款已进入负收益时代。

以一年期存款为例,目前银行一年期定期的存款利率为1.98%,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利率只有1.58%,如果再扣除1~6月3.6%的物价上涨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上为负2.02%(1.58%-3.6%),也就是说,将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后这1万元不但没有增值,其实际价值还会下降为:10000-(10000×2.02%)=9798元,其中202元白白蒸发了。

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目前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已经超过了11万亿元,也就是说每个国民的手中已经有接近1万元的储蓄存款了,负利率对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普遍有所下降。

第二,物价高企导致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下降。

由于粮食涨价,2010年1月-5月每户低收入家庭粮食支出每月增加13.2元左右,油、肉、禽、蛋及蔬菜五类必需品涨价,使每户低收入家庭每月支出增加21元左右,共计增加支出34.2元左右,即食品支出额的14.8%是由于涨价因素付出的。

2010年1月-5月,这些低收入家庭每人每月食品消费支出118元,同比增长15.2%,恩格尔系数高达5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由于恩格尔系数低于50%在国际上被普遍认为是温饱到小康的一个最重要标志,所以,可以说,食品涨价直接导致了这些低收入家庭中的多数,在名义上由小康再度降入温饱阶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