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习惯责骂他人的错误

哈佛学子心灵修养课 作者:公隋


 

我宽恕你,你便原谅我,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布莱克

心灵故事

原谅比辱骂更能让一个人醒悟与进步。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主张人们在交往中应当多一些体谅而非责难。

有一位著名的试飞员包布胡佛,常常在航空展览中做飞行表演。一天,正如《飞行》杂志所描写的,他在圣地亚哥航空展览中表演完毕后飞回洛杉矶,在空中300米的高度,两个引擎突然熄火。

由于技术熟练,包布胡佛操纵了飞机着陆,但是飞机严重损坏,但庆幸的是没有人受伤。

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检查飞机的燃料。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他所驾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机燃料而不是汽油。

返回机场,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年轻机械师。那位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极其难过。当胡佛走向他的时候,他正泪流满面,自责自己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还差一点使3个人丧命。

可以想象胡佛内心的震怒,人们都认为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斥机械师的大意疏忽。但是,胡佛却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他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没有批评他。

心灵感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习惯责骂他人。他们粗野狂暴,不管什么事都搞得像滔天大罪那样不可饶恕,这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禀性使然。他们谴责每一个人,不是因为这个人做过的某件事,就是因为他将做的某件事。其实这暴露出一种比残忍更可恶的性情,并且这种性情糟糕透顶。他们能把别人原本芝麻大小的一个问题渲染得像西瓜那样大,如此夸张地为难别人,并借此将其全盘否定。他们就像是不通人情的“工头”一般,能把天堂弄成牢房。他们往往在盛怒之下,把一切都推到极端。性情好的人应该原谅一切过失,他们会固执地说别人的本意是好的或者只是一时大意才犯下错误。

胸怀宽广的人,会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会以宽容的态度包容他人的错误,努力寻求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办法,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宽容。一次,笔者与朋友曾为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争吵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退让。于是,笔者一拳打在身后走廊的瓷砖上以泄不满,一股鲜红的血液从笔者的手指顺着胳膊淌了下来。虽然明知理亏,但一见自己流了血,感觉无形中胜利了,于是借着鲜血与疼痛更加无理取闹地与朋友争吵不休。朋友的脸上写满了惊异与愤怒。笔者以为自己胜利了,可却被朋友一把拉住向水房跑去。看着朋友小心地帮我清洗伤口,我内心的愧疚感油然而生。面对朋友诚恳的眼神,笔者无言以对。朋友的宽容并不等于软弱,相反,更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浅薄与无知。后来,笔者主动沟通,表示歉意,我们又重新成为了好朋友。从此,我也更珍视这份珍贵的友谊。

我们平时大概会习惯责骂他人的错误,尤其是当他们的错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时,我们可能会失控。当怨恨之情占据我们的心灵,辱骂就会随之而来。

但若静下心来细想一下便会发现,辱骂除了让自己的情绪变坏变糟外别无所获,有时甚至会越骂越乱,导致双方关系的破裂,留下伤痕。因此,不管怎样去比较,我们都会发现原谅才是最有益的选择。

你也许听过看过,或者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就因为一句闲话,朋友之间争得面红耳赤,行同路人;就因为孩子打架导致邻里之间大人拌嘴,老死不相往来;就因为家庭琐事,夫妻之间同室操戈,劳燕分飞,等等。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很多时候都在不自觉地导演着这种结局:针锋相对,愤怒代替了理智,以毒攻毒,冤冤相报,无休无止,直至两败俱伤。发顿脾气出口气很容易,但代价太大了。其结果就如同因为想赶走一只聒噪的乌鸦去砍掉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得不偿失。

学会善待自己吧,试着宽恕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当然,宽恕伤害自己的人,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的,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就像一本书中所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要不断用爱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而不是一味地、刻意地去消除仇恨。我们何不抛弃仇恨、放下愤怒,让仇恨在我们心里没有容身之处,以此来善待自己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