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茶文化(6)

现代茶经 作者:姬晓安


黄庭坚嗜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对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说:“鹅溪水练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还说:“筠焙熟茶香,能医病眼花。”

9.赵 佶

赵佶(1082—1135年),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年)。在他主政时期,奸臣当道,穷奢极欲,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至踏来。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传位与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所俘,与儿子一起沦为亡国之君,最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

赵佶不仅工书画、精百艺,他还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他在位的时候,以帝王之尊,编著了一篇《茶论》。此文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一个皇帝,以御笔著茶论,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大观茶论》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赵佶对于茶的论述,精辟而又通俗,比如他在《大观茶论?香》里,是这样写的:“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千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或蒸汽如桃人夹杂,则其气酸烈而恶。”

一个深居皇宫的国君,不仅把茶事弄得十分清楚,而且还加以论述,这在中国历史上的若干帝王中,实在是空前的。

10.朱 权

朱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茶谱》所署“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朱棣夺得政权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方,深知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用他在《茶谱》中的话说,就是“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表明他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茶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朱权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启发。茶灶以藤包扎,后来改用竹包扎,明人称为“苦节君”,寓逆境守节之意。朱权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茶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自此,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