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嚣张的特权(19)

嚣张的特权 作者:(美)巴里·埃肯格林


这些问题留待以后讨论。就目前而言,这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是强化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元汇率在各金融中心的报价频率还不及意大利里拉和奥地利先令等次要货币。而现在,它的报价频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其他货币。到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已经以2∶1的优势超过以英镑为货币单位的外国承兑汇票。到1924年,在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的外汇储备中,美元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英镑。

在国际货币竞争中,“在位”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优势。一种轻率的观点认为,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主导货币单位至少还需要25年,也就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实际上,这一假定的事实并非事实。从1914年开始算起,美元在1925年时就已经超过了英镑。对于时下那些认为“在位”给予美元强大优势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警戒。

无可否认,在美元取代英镑的过程中有一些特别事件,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美联储制造旺市的努力等。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就时下的情况作一个类比:将英镑的战时冲击替换为美国的长期预算赤字,将美联储建立纽约贸易承兑汇票市场的努力替换为中国将上海打造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人民币取代美元或许并不是所有人的基准场景,但在驳斥这种可能性之前,我们不妨回想一下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

大萧条中的货币贬值

虽然美元在金融领域不断扩张,但最终却是徒劳一场。“喧嚣的20年代”很快便让路给“大萧条”。作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经济萧条,它的影响是全球性的,波及到了每一个国家。就破坏力而言,受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就是国际贸易。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萎缩,美元的国际地位也出现下滑。

随着产出和消费的急剧下滑,贸易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但这还不是全部:由于消费大幅下滑,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纷纷提高关税,减少配额,以压制剩余的需求。束手无策之下,它们只好运用贸易政策将消费转向国内生产的产品。在美国,由于粮食价格持续下跌,农场主现在已经同东部沿海地区的轻工业从业者联手,共同推动《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在国会通过。而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则大肆宣传他在1919年出版的畅销书《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中所描述的全球化优势。1931年,在无其他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凯恩斯建议英国政府实施全面关税,以此作为拉动国内产品消费的最后手段。而结果就是1932年的普通关税。德国不甘落后,实施与之相对等的关税。荷兰放弃了传统的自由贸易政策,将进口税上调25%。各国纷纷采取此类措施。1929~1932年,全球初级产品和制成品的生产下降了20%,国际贸易量下降了36%。如此一来,在贸易融资和结算方面,对美元的需求也就相应地出现下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