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断裂线: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冲突 作者:(美)查尔斯·杜马斯


(6)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家庭借款人。由于他们是“选举人”,政客们不会去指责他们,他们又是媒体的“主顾”,所以报社记者或者其他媒体评论员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向他们问责,但借款人自身很清楚他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偿清贷款。因此,即便在借款人群中,此类指责声也相当微弱。

(7)信用评级机构。谁才是点石成金的大师?当然是信用评级机构,它们为投资银行家们制造的晦涩难懂的金融创新产品套上了迷人的外衣。危机到来之后,人们才发现它们给予aaa评级的债券只能卖到2美分,BBB评级的债券几乎一文不值。是谁雇用了它们?当然是投资银行。

(8)中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贷款人,因此也成为这一事件中最大的一个靶子。但它不是一个成功的贷款人,它的贷款行为造成了坏账。中国的问题在于他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他们认为出口导向型增长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尤其在看到韩国等国家因大规模举债在1998年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之后。虽然他们的观点有待商榷,但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

(9)日本。在“出口循环型”政策主导本国经济20年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几近为零。日本执政者应当认识到:刺激占其经济总量约6/7的国内需求或许才是促其经济增长的可行性方案。绝不应该再让这个原本“储蓄过剩”且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实体继续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

(10)德国。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样一个为了追求预算平衡而不惜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并试图迫使其他欧洲国家也追随其政策的国家?德国将经济发展的颓势扩散到了近乎整个欧洲大陆。

(11)中国、日本和德国。其余国家或许能够应付这三国中任何一国的结构性顺差,但当这三个世界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位的经济体都在追求巨额顺差时,必然需要有一部分人为消费进行借贷行为。储蓄过剩问题并不是某一国家的单独政策导致的,而是三个国家共同作为的结果。难道我们真的能够期待它们通过协商限制整体顺差数额,并在内部进行公平分配?

借款人、贷款人、中介机构以及政策制定者在制造此次危机时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看法和行为,其中包含一些犯罪行为和对全球相互关系的质疑。本书将会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o全球化冲击的背景;

o从根源上探求危机的成因,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o200年中期以后危机的发展过程,及其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o各国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前景;

o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什么是不必做的事。

借款人在历史上一直名声不佳。人们有许多正当的理由可以惩罚那些拖欠债务的人,在不久以前,拖欠债务还会受到监禁的处罚。因此,简单来说:欠债不是什么好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