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书评:发现《断层线 》(3)

断层线 作者:(美)拉古拉迈·拉詹


第二条断层线是国际收支失衡。靠借贷消费是有限制的,一旦对消费品和服务品的需求强劲增长,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央行就不得不提高利率,这就会让消费者借钱的能力下降。但是,在过去20年间,美国家庭消费的增长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的资金,尤其是德国、日本、中国等贸易顺差国。这些国家的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因此才出现了经常账户顺差。为什么这些国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会走上出口导向的发展道路呢?归根到底,这是由于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的经济增长焦虑症。过去的经济增长从来没有这样快。1820-1870年间,当时的“新兴市场”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8%和1.3%。它们成长为发达国家,靠的不是高速增长,而是长期持续的增长。但是,1950-1973年日本的增长率已经超过8%,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甚至超过了日本。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鼓励出口,是出于形势所迫。当时,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和日本满目疮痍,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口。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很快被发展中国家所模仿。一开始,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是苏联模式,热衷于建立国有企业,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发展中国家发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能带来两个好处:一是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是真刀真枪的,只有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把自己的企业逼到国际市场上,有助于其加速成长。二是国际市场可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但是,为了鼓励出口,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压低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以及压低汇率的政策,这不利于鼓励国内居民的收入增长和消费。与此同时,国内的服务业往往受到政府的过度保护,效率低下。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中经济大多是威权主义政权,这是因为,靠压抑国内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靠一个民粹主义政府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问题在于,这种重出口,轻消费的政策从长期来看是难以持续的。政府也要对民众的怨言做出反应。但是,当各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往往已经积重难返。德国在这一问题上比日本做得更好,这主要得益于德国加入了欧盟,因此很多会得罪既得利益的国内改革,可以借助欧盟的外部约束实现。日本就没有这样的便利。加之日本很快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实施改革更是难上加难。日本的官员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股市和楼市价格暴涨的时候,日本政府本来是希望利用财富效应,鼓励国内投资和消费,借机实现战略转型,结果出乎意料的是,企业投资没有增加,因为日本企业都到海外,尤其是劳动力更廉价的东亚地区投资了。消费的增长只是昙花一现。到1990年之后,日本的股市和楼市泡沫破灭,日本从此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时机,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