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14)

断层线 作者:(美)拉古拉迈·拉詹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功地实施外向型增长战略。而且,这种战略会随着国家的富裕而逐渐显露其局限性。为了理解这些局限性,我们需要仔细地考察一下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的情况。“二战”之后,这两个国家都不算真正的贫穷,它们拥有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国民、明确的组织发展蓝图,而且一些制度基础也得以幸存,但两国的经济都在战火中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资本储备大幅减少,大型企业或者崩溃或者被占领当局压制,普通家庭受到沉重压迫,无力消费。显然,出口成了它们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由于很多人依然在农业部门工作,而且劳工组织都很温顺,战后的工资水平最初并没有与生产力增速的迅速提高保持同步(生产力增速用于衡量生产性投入的使用效率,因此,也可用来衡量利润率)。因此,公司能够暂时获得巨大的利润。

在德、日两国,成熟的银行体系承担了国家的部分职能。在德国,企业与全能银行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相互持股得到了巩固,催生了国内卡特尔,弱化了国内市场的竞争,从而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德国相似,日本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也是经典的管制资本主义模式。日本的企业集团以银行为中心,受到财政省和国际贸易产业部的监管。

然而,一旦农业部门的劳动者被吸收到了工业部门,出口企业的工资水平难免会与生产率的增长保持同步。 截至1975年,德国工业部门的小时工资水平已经赶上了美国,而日本则在20世纪90年代赶上美国的水平。因此,出口企业不再由于低工资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相对优势。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德国和日本的初期发展阶段结束,人均资本水平赶上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商品的进口将大幅下降。由于家庭消费在战后受到抑制而内需不足,而且历届政府关注的是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调控和增加生产,因此,这些国家难免出现大量贸易盈余。起初,这些盈余能够帮助这些国家支付外国借款,但最终会加剧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

为了保持竞争力,德国和日本不得不进入价值链的上游和需要创新的领域,制造出更多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不得不稳步提高生产效率。当然,在贸易部门,两国都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国内的非贸易部门,问题还是出现了,比如建筑业、零售业和宾馆业这些外国竞争不存在或者被刻意排除的领域。虽然政府为了支持出口企业而对市场进行的干预受到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制约,毕竟,无论政府提供多少帮助,如果一个产品的生产成本过高,那么必然失去国际市场的份额,而国内非贸易领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些部门的生产增长率之所以低下,就是因为迫使低效企业收缩或倒闭的市场力量受到了抑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