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回到雷恩施农场(14)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尽管有了采棉机和脱叶剂, 20世纪60年代末,纳尔逊的棉花生产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劳动。尽管不再需要大量的临时工,纳尔逊、拉马尔和德韦德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雷恩施夫妇向我展示了一个团队生产体系,那是个真正的家庭农场。在让棉花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纳尔逊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纳尔逊和他的儿子们在田里忙碌着,露丝和女儿科琳负责记账、照看花园、将棉花装起来、给家人做饭和到镇上卖鸡蛋。然而,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棉花故事的新篇章改变了这一切。新的篇章让纳尔逊的孩子们离开家去了城里,成千上万磅的棉花的采摘都将由纳尔逊自己完成。

雷恩施家的孩子离开农场

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纳尔逊在除冬季外的每个季节都需要他的儿子们或至少一个可靠的帮手。秋天时,运棉拖车需要两三个人,由纳尔逊开着拖拉机将棉花运到轧棉机那里。在春夏两季,灌溉几乎是拉马尔的全职工作,因为通过水井、水泵和水管构成的系统将正确的水量送往正确的地方需要做这事儿的人全神贯注。春季,杂草的生长可能会妨碍棉苗,因此几乎整个春季都需要有人驾车沿着棉垄开来开去,小心翼翼地清除杂草。

美国农业部、大学里的科学家和大型农业公司一个接一个的发明代替了这些工作。首先,20世纪70年代初,新的方法使人们在采摘棉花时不再需要拖车人员了(再也没有被绞碎的兔子和干草叉了),也不需要纳尔逊将他的棉花送到轧棉机那儿了。纳尔逊将他的拖车改为装棉花而不是载人的大型吊斗。当吊斗装满时,纳尔逊只需要简单地将它翻转,把棉花倒进一个顶部开口的被称为“棉花打包机”的金属箱里,其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型货车。当打包机装满时,纳尔逊不需要他的儿子踩棉花,他有一个由拖拉机提供动力的液压系统将棉花压成一块巨大的雪白的砖。当棉砖有大约2.2万磅棉花时,纳尔逊会将金属箱打开,把棉砖扔在田里,准备再装棉花。轧棉机那里的工人则驾驶一辆卡车来将棉花运走-一个巨型的铲子伸到棉砖底部,将其吊起放到卡车上。几分钟后,棉花就运到了轧棉机那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