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1)

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 作者:(美)皮翠拉·瑞沃莉


第六章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

擅长发明的英国人与勤俭节约的中国人

东方的纺织工人和西方富有的消费者之间的巨大差距是近代出现的现象。肯尼斯·波梅兰兹非常肯定地指出,至少在1750年以前,中国几乎在社会安定和发展标准的所有方面都优于欧洲。经过详细考察人均寿命、科技发展、糖与布料的消耗、市场的复杂程度等方面的情况,波梅兰兹发现,中国在18世纪中期之前的工业发展也领先于欧洲最发达的地区。早期到中国旅行的人也同意,中国在繁荣程度、政治和艺术方面都优于欧洲。尽管它与欧洲在起跑线上势均力敌,但欧洲在18世纪末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尽管学者们至今对当时发生的被波梅兰兹称为“大分流”现象的深层原因还没有统一意见,但谁也无法否认欧洲的跨越式发展始于工业革命,而棉花纺织工厂又加速了工业革命,他们通过提供廉价耐用的棉质衣服使许多人有了衣服穿。这些棉质衣服在功能上(而非形式上)类似于今天的棉质T恤。

在近代中国,大多数纺织品生产是在家庭层次。家庭在纺织品和服装方面一般都能自给自足,而且这一过程中的纺纱、织布、裁剪、缝纫等各个阶段都发生在家里。相比较而言,英国18世纪之前的纺织品生产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专业化。尽管加工棉纱和羊毛还是家庭的副业,但英国的纺织业已渐渐发展成家庭手工业。“外包”模式出现了,在这种模式下,家庭会把它们纺的纱“外包”给专业作坊去织成布。一位在19世纪50年代到过中国的游客对“勤俭节约的中国人”的自给自足和家庭完成生产棉花一切工序的能力惊叹不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