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房地产与外汇储备的战场(2)

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 作者:刘军洛


“卫星时刻”是指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后美国大受刺激,并掀起了里根式的美国科研热情和军备竞赛。在谈到美国经济恢复及未来经济走向时,奥巴马说:“未来经济是全球经济,而美国还没有准备好。”奥巴马谈及此前的亚洲之行,并如此提到中国:“当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融入全球经济时,这意味着全球竞争将更加激烈,赢得这场竞争的国家将是那些大多数工人受过教育、致力于科研,拥有诸如道路、机场和高速铁路、高速网络等高质量基础设施的国家。这些都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种子’,它们在哪里被播种,工作与商业就将在哪里生根。”奥巴马同时提到,在过去几年里,近80%的跨国公司都计划在中国或印度建立新的研发基地,因为当地重视数学与科学,此外还重视对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奥巴马还称,在未来的竞争之中,美国有落后的危险。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拥有最快的铁路、超级计算机以及最大的太阳能研究基地。他说:“你去中国,他们在去年一年修的高铁就超过了美国过去30年建设的高铁,中国最近开设了由美国公司承建的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太阳能研发基地,当今的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车以及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不过,奥巴马并不认为“卫星时刻”的到来完全是坏事。当年正是“卫星时刻”给美国敲响了警钟,促使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赶上苏联而加大对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最终,不仅超越并击垮了苏联,还使美国新的技术、产业和就业市场蓬勃发展。奥巴马就此呼吁,美国必须像当年那样加强对基础设施、科研创新和教育的投资。奥巴马还在演讲中力促两党为获取未来的胜利,将精力集中于一些必须做的事情上,通过美国的繁荣与创新来应对“卫星时刻”。奥巴马还谈到了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称减少赤字将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从长期来说,如果我们持续向中国这些国家借钱,我们是无法与它们竞争的。”

奥巴马当天的演讲以一个华裔女孩乔紫薇的故事结束。乔紫薇年仅16岁,通过研发一套利用光学杀死癌细胞的装置获得了国际科学竞赛大奖。奥巴马回忆称,此前在白宫与乔紫薇的交流中,自己一边听着乔紫薇讲述科研故事,一边看着她身后悬挂的林肯肖像,他得到了这样的启发:“美国思想还活着,还是好好的,我们终将好起来。”

我无法用语言去评价奥巴马先生的“美国思想还活着,还是好好的,我们终将好起来”这句话。今天最终的碰撞将发生在“美国思想”和“中国思想”的优胜劣汰上。1957年,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当时在美苏的军备竞赛中,苏联处于领先地位。在196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拿皮鞋敲着桌子高声宣布:“苏联在20年内实现共产主义!”赫鲁晓夫的确是一个情绪很容易激动的人,不过这和当时苏联取得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苏联确实在科技、军事、福利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一个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发展到经济规模接近美国经济规模80%的工业化国家。现在苏联已经不存在了,一切都过去了。问题是,苏联坠落的速度为什么和天上划过的流星一样?从经济结构上看苏联,原来苏联的经济奇迹完全是依靠高投入的“大量劳动力+大量资源”所维持的跑步跃进冲刺模式,并不是劳动生产率能持续增长的生命模式。当时,苏联经济在飞速赶超中,劳动力供给达到极限后出现结构性停滞,再加上美国的高强度军备竞赛,苏联焚林而田下的壮观经济体力不从心地自然爆发了结构性大崩盘。

1981年,里根总统发动了一场供应学派革命,他为这场美国经济革命列出了如下目标:大规模减税,大规模减少政府职能和规模,大规模科技投入,同时依靠强势美元进行通货膨胀结构性调整。对于当时这场美国的供应学派革命,苏联核心层一致认为美国正在走向大崩盘。苏联核心层的理论依据是:里根政府严重的财政赤字的出现和美国对计算机技术过度的资本投入,是美国核心层大脑出问题干的蠢事,只要苏联继续大量在坦克和大炮上投入,美国就会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失败。资本和资源是有限的,苏联在和美国的竞争中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思维模式发展经济。后来的结果是,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确保了美国私营部门的强劲增长;而苏联经济在因美国而被迫高速运行中,通货膨胀失控,引发经济、货币和社会的同步大崩盘,在高投入中轰然倒下。正如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的口号——强大的美国,今天奥巴马的口号的含义也是——强大的美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