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言行懂取舍才能事半功倍(2)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取舍智慧 作者:冠诚


 

照顾他人自尊

人们常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顾及别人的自尊。

有些人由于工作上能力较差,时常做不好事情,反而给别人添麻烦。于是,一个单位的各个部门都不想要他,似乎没有地方肯接纳他。有的领导便会对人说:“他要是能走,我磕头都来不及!”这种话便是伤人自尊心的。

事实上,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看似低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也许他一无所长,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偌大一个单位,总该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不应对他抱有嫌弃的态度。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明智的人要保护他人的自尊心,还要想方设法维护他人的名誉及人格尊严。比如,注重礼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与他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使用适当的褒奖,让他们有荣誉感,等等。

自尊心受到损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伤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必然记住伤害他的人,对之产生反感、厌憎乃至仇恨。

另一类伤害是全部的,就是说,被伤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他甚至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下流,什么乱七八糟的事都会干。到头来,他本人是一事无成,工作必然也大受影响。伤人自尊心是办事大忌,只有懂得充分地尊重别人,让别人心情愉快,别人才能真心实意地与你一起做事。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脸就是人的自尊。人若没有自尊,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伤害的。对前一种人,我们可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我们却要千万注意,切不可随便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说话要有场合意识

民间常有“看菜下饭,看人说话”这一说法。这同样也可应用到社交场合,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如果一个人不分场合地说话,那不仅不会有理想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因此吃大亏。

你若想受人欢迎,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否则就会破坏交际效果。在不同场合中,人们对他人的话语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并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

正因为受特定人际关系和场合心理的制约,有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场合说,换一个场合就不行。同样一句话,在这里说和在那里说,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才有利于沟通。

有些人在思想上没有场合意识,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习惯从主观意识出发。以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冒犯别人。

小刘和小李平时爱开玩笑。几天没有见,一见面一个就说:“你还没有死呀?”对方也不计较,回一句:“我等着给你送花圈呢!”两个人哈哈一笑了事。后来,小刘因病重住进了医院。小李去医院看望,一见面想逗逗他,又说:“你还没有死呀?”这一次,小刘变了脸,生气地说:“滚,你滚!”把他赶了出去。小李在病房里对着忧心忡忡的病人说“死”,显然是没考虑场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恼火?其实,小李说这话也是好意,想让对方开开心。只可惜他在思想上缺乏场合意识,不该在这种场合开玩笑,才闹出不愉快。

这个事例说明,有些人说话之所以恼人,是因为场合观念淡薄。所以,对于这些人来说,当务之急在于增强场合意识,懂得不同场合对说话内容和方式的特定限制和要求,时时不忘看场合说话。充分利用特定的交际场合,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你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加强。

要养成顾及场合、随境而言的良好表达习惯。在交际活动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说话,以使自己的谈吐既符合场合要求,又考虑到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交际对象的沟通。

一个人要想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时时处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就必须做到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否则,不仅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更会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