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参照他人来定位自己

年轻人一定要懂得的人生规划 作者:冠诚


如果没有参照,我们根本做不到完全了解自己,也不懂得自己究竟拥有什么样的才能。

直到某一天,我们看见有个人因为某项才能而取得了成就,而自己也正好有那项才能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也是项本事,那我可以做得比他更好。”

这就是自我的觉醒,就是能力的觉醒。事实上,很多人都因此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发现了原先不知道的自身优势。

克里夫·杨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甚至没钱买匹马或摩托车用来牧羊。在暴风雨到来前,他必须出去归弄他的羊群,有时候要日夜兼程地跑上两三天。这是一件又苦又累的活,但他必须这样做。

事情往往有一利就有一弊,反过来也是这样。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提高了身体素质,锻炼了自己的腿脚。

澳大利亚每年都举行一次从悉尼到墨尔本的耐力长跑比赛,全程875千米,要跑上五天(每18小时可以休息6小时),有150人报名参赛,都是训练有素的长跑高手。

这一年,克里夫·杨已经61岁了,他也报了名。

“他行吗?”“能跑下来吗?”人们对他一点信心也没有,许多人甚至劝他不要参赛。他却信心十足地说:“我能行!我经常跑上两三天追赶羊群,这次不过再多上两天,没问题!”

参赛的选手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赛一开始就把克里夫·杨远远甩在后面。但他闷不出声,只用均匀的速度不停地向前跑。同龟兔赛跑一样,当其他选手们休息的时候,他稍稍休息一会又接着向前跑。于是,跑到晚上时,他已经撵上了许多选手。跑到第二天,他竟超过了大部分选手。最后,他以5天15小时4分的好成绩取得第一名,比以前的纪录整整提前了9个小时。

1997年,76岁的克里夫·杨再露头角,力图成为年龄最大的环澳长跑选手,为无家可归的儿童募集资金。整个赛程16 000千米,他跑完了6 520千米,后因母亲生病而被迫退出比赛。

他对长跑的热爱从未消减。2000年,他在一项1 600千米比赛中跑完了921千米,一星期后在他盖里布兰德的家中病倒,从此再也没有力气跑了。轻度中风结束了他英雄般的长跑生涯。

2003年11月2日,久病之后的克里夫·杨这位长跑运动史上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享年81岁。

“杨氏碎步”因被认为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省力而被超级马拉松选手纷纷效法。据悉,在墨尔本长跑的优胜者中,至少有3名是凭“杨氏碎步”取胜的。而如今的选手们再也不敢睡觉了,他们必须像克里夫·杨那样日夜不停地奔跑,才有可能赢过其他的人。

克里夫·杨本来可能在墨尔本郊外的农场做一辈子牧羊人,根本发现不了自己有长跑天赋。但是,他在得知有这样一项耗时5天的马拉松比赛后,发现自己也做得到,便来碰碰运气,证实一下自己。这一证实,就一发不可收拾——他成为人类长跑史上的神话,成为一个传奇。

而这一切的转变,只因为他发现自己也能像长跑选手一样跑那么远、那么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具备某方面的才能,但自己没有发现。这时候,参照他人来定位自己,就显得更加紧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自从观看莫奈的《日出印象》后,梵高得到了启示,发现自己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并运用印象画派技法开创了“表现主义”的风格,又一位艺术巨匠就此诞生。

参照他人来定位自己,是了解自己、挖掘自身特质最实用的方法,也是最简便、最好操作的方法。如果你是一颗藏在贝壳中的珍珠,看到鹅卵石因其圆润细腻的质地而受宠,难道不会有什么想法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