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需要做的就是低买高卖”(1873年~1884年)(2)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作者:(美)约翰·S·戈登


就像在华尔街上经常看到的那样,在一场巨大的崩溃之后,市场往往出现一种反常的平静。1873年的大恐慌也不例外,股价在下跌,交易量在不断萎缩。此时还是市场支柱的铁路股票在1873~1878年之间平均损失了一半的市值。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价格也从1873年最高峰时的7 700美元下降到3年之后的4 250美元(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数目有点概念,在19世纪70年代,一个非熟练工一年的工资是平均1 000美元—如果他足够幸运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话)。总共有287家经纪公司在这几年破产倒闭,更多经纪公司则是自动解散。

就像前几次的情况一样,这一次,欧洲投资者也决定不再投资于美国证券了。一位德国银行家说:“美国铁路债券在欧洲市场根本不可能卖得出去,即使是天使签了字也不行。”这在当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令人痛苦,但它自有它的益处。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1873~1879年,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价值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减少了亿美元。这虽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市场证券价格的下跌,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当欧洲人出资修建美国铁路时,美国建成了自己的交通大动脉,而欧洲人持有这些铁路的证券,他们本来可以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这些利息和收益兑现之前,欧洲人就在华尔街上把这些证券卖掉了,而美国人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把这些证券又买到了手。结果,美国既修成了铁路,又拥有了这些证券。

可是当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这种现象并不是19世纪所特有的。向上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当时很多欧洲人在新大陆投资建立合资公司,随后,这些公司又很快破产;向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过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场最高价购买了诸如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美国标志性地产,随后又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失去了它们。

除了牺牲外国投资者的利益造福美国之外,经济萧条还迫使美国公司为了生存而提高运作效率。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泡沫被挤出了经济循环,资源向强者手中聚集。当条件一旦改善、经济重新开始扩张的时候,美国经济体将会有更强的免疫力来应对坏年景。

在19世纪7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和美国政治一样,开始显露出一些现代特征。直到1878年的时候,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当时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铁路公司、5家煤矿公司、4家电报公司、4家邮递公司、3家矿业公司、1家蒸汽船公司和1家地产公司。

但是到了1900年,“工业股票”已经迅速成长为华尔街市场的主体。在1860年,美国所需的钢材几乎还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此时,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全欧洲钢产量的总和。仅卡耐基钢铁公司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整个国家的钢铁产量。

在19世纪帷幕将要落下的最后几年中,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写下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之一。有许多种因素在背后推动着这个进程:美国的南北战争刺激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战时的高关税保护了美国的工业免受来自欧洲的竞争与冲击,而南北战争也摧毁了南方的政治势力,使得当时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北方利益集团在华盛顿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