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1968年~1987年)(2)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作者:(美)约翰·S·戈登


98个年头了。3年之后,约瑟夫·L·瑟尔斯三世(Joseph L. Searles Ⅲ)成为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席位的第一位黑人。然而,更为重要的一些变化发生在一些大机构和经营它们的人之间(他们几乎仍然全都是男性),这些人是华尔街的明星。20世纪20年代的明星,如杰西·利弗莫尔(Jesse Livermore)和约瑟夫·肯尼迪,他们一心一意只为自己谋利,他们占据了华尔街各类报纸的头条。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弗雷德·卡尔(Fred Carr)和杰拉尔德·蔡(Gerald Tsai)成为华尔街上的焦点人物。弗雷德·卡尔管理着“企业基金”(Enterprise Fund),在1967年,道琼斯指数上涨15%,而这只基金的净值上涨了117%。杰拉尔德·蔡在富达资本公司(Fidelity Capital)负责投资,他因善于选股而一举成名,1966年,他离开富达,创办了自己的共同基金—曼哈顿基金(Manhattan Fund),在初期募集资金的时候,他本来只期望能募集到

2 500万美元,但是公众投资者蜂拥而入,一共给了他超过亿美元的资金让他管理。

但是,个人投资者在华尔街上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他们越来越多地将资金交给机构投资者去管理。在20世纪60年代,参与股市的个人投资者数量翻了一番,但是他们的交易量在华尔街全部交易中所占的份额却无情地下跌了。在1961年,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量占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交易额的,机构投资者占,剩下的是交易所会员公司用它们自己的账户所进行的交易。然而到了1969年,机构投资者所占的份额已经上升到了,个人投资者所占交易份额则下降到了。

除了个人投资者的数目不断增长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更为多样化以外,交易量稳步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的换手率大幅上升。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关注在明星基金经理身上,因而对基金经理“业绩”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用来评估这些业绩的时间段却越来越短。在1955年,平均而言,共同基金年换手率大约为1/6,而到了1960年,50%的换手率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机构投资者现在可以进行大宗交易(每次以1万股或更大的数目买卖证券称为大宗交易),所以,毫无疑问,交易量开始螺旋式上升。在

1966年售价仅为27万美元的交易所交易席位,两年之后就卖到了50万美元以上,是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从未见过的高价。

但是,华尔街显然还没有为这么大规模的新增交易量作好准备,由此引发的后台混乱使纽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大幅度缩短交易时间,以便让它的会员公司能够及时完成各种后台工作。在1968年的春天,纽约证券交易所决定每周三闭市,这个规定直到1969年1月才被废止,其后华尔街恢复了每周5天的交易,但每天的交易时间仍然较短。一直到了1970年5月4日,一切才恢复正常。

这个时候,经纪公司为了解决后台工作速度太慢的问题,开始在计算机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但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体积庞大、难以操作而且价格十分昂贵。而在60年代早期,证券交易还几乎完全依靠喊话与纸笔来完成。证券的买单和卖单指令首先通过电话传给大厅里的记录员,由他们写下来交给经纪人去执行。当买卖执行完毕后,经纪人们再将交易记录交还给记录员。人们仍旧使用股票自动报价机将最新的报价发往全美各地的经纪公司,随着交易量的急剧上升,自动报价机几乎不断地在“吐出”没有尽头的纸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