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1968年~1987年)(4)

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11) 作者:(美)约翰·S·戈登


在1967年10月,联邦贴现率(discount rate,它是基准利率)还在4%的水平,但到了1969年年初,它就上涨到了,到了4月,这一利率进一步提高到6%,这是灾难性的1929年以后从未达到过的高水平。1968年年底,道琼斯指数报收于点,但到了1969年7月末,该指数就下降到了

点,跌幅为15%,这是近10年来的最大跌幅。

那个年代的所有不确定因素—通货膨胀、越南战争、大学校园动乱以及城市的动荡不安都使得此时华尔街的支柱—机构投资者变得越来越警惕,交易量与以前的狂热时期相比有了轻微的下降。1969年8月11日,日交易量仅为668万股,为两年内最低。

随着股票价格不断下降,一些经纪公司作为资本金而持有的证券的价值也一路下跌;同时,交易量的萎缩也减少了经纪公司的收入来源。这一切使得华尔街上那些相对弱小的经纪公司面临着灭顶之灾。10月22日,一家叫格雷戈里(Gregory & Co.)的小经纪公司被纽约证券交易所除名,特殊信托基金为它的客户支付了400万美元。1970年,道琼斯指数继续在“尼克松熊市”中不断下跌,威胁着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公司。

麦克唐奈公司(McDonnell)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在华尔街上崛起的一颗希望之星,它的规模迅速膨胀,有望成为“美林第二”。但到了1969年年末,情况急转直下,麦克唐奈公司开始关闭一些分支机构,裁撤一些经纪人。《华尔街日报》报道说,麦克唐奈公司遇到了大麻烦,但该公司矢口否认。然而,《华尔街日报》是对的,1970年3月,麦克唐奈公司正式倒闭,成为自艾拉·豪普特公司倒闭之后最大的一宗经纪公司倒闭案。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它的调查表明,它涉嫌欺诈、交易记录严重缺失、有组织地进行频密交易以赚取佣金等违规操作。

麦克唐奈公司的问题是由媒体揭露出来的,而不是被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现的,这一事实很自然地引起了人们的疑虑,人们不禁怀疑,证券交易委员会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究竟有没有尽到职责。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总裁罗伯特·哈克(Robert Haack)向公众保证,纽约证券交易所会员中前

25名公司全部符合资本金要求。不幸的是,事实不是这样,它们中有些公司当时正处在严重的财务危机之中。贝奇公司(Bache & Co.)在1969年亏损了

900万美元,海登·斯通公司—一家拥有9万个客户账户的大经纪公司——也因违反交易规则而被交易所处罚,同时,它也没有达到资本金要求。

纽约证券交易所从1959年起就开始辛辛苦苦积攒的准备修建新大楼的

3 000万美元全部转给了特别信托基金,以应付大经纪公司可能的倒闭。但是,不止一家大经纪公司正处在危险的边缘,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和它的会员们资源有限。为了降低大经纪公司倒闭从而引发恐慌的可能性,美国国会按照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模式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公司(Securities Investor Protection Corporation),前者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旨在解决银行挤提问题。

海登·斯通公司—陷入泥潭之中的最大的经纪公司——从偏远的俄克拉何马州的一群投资者那里借到了1 240万美元,勉强熬过了这一年的春天。麦克唐奈公司和其他3家公司则一家接一家地被清算了。一位知名的华尔街人这样评论:“如果一年前有人告诉我,我们将有4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公司被同时清算……我怎么都不会相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