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央银行制度:准备金总量的确定(4)

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第2版) 作者:(美)莫瑞·罗斯巴德


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贷款期限很短,那么其在商业银行信用扩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甚微。实际上,这种断章取义与以下观点如出一辙:“如果银行给客户的贷款期限很短这是货币主义“银行学派”的核心教条之一,该学派在19世纪居于统治地位,在某些领域迄今仍有影响。,那么这些贷款短期内无法使得货币供给有实质性增加。”该信条忽略了一点:即使中央银行贷给商业银行的资金是短期的,但只要它是持续性的,就将在长期内增加准备金,并给货币供应量带来扩张性增长。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实现滚动可持续也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但同时它也远非不可能。

如今,准备金贷款已经不是美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了。这一方面是源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最近几十年联邦基金市场(federal funds market)的迅猛发展,为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联邦基金市场上,在美联储拥有临时性超额准备金的商业银行,几乎都通过隔夜拆借方式将款项借给资金临时短缺的银行。目前,联邦基金市场已取代美联储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成为银行借入准备金的最重要渠道。

世纪20年代,银行从美联储借入的准备金与从联邦基金市场所借资金的比率为4∶1左右。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该比率变为1∶8或1∶10。正如帕克·威利斯(Parker Willis)总结的那样:“可以这么说,20世纪20年代,联邦基金市场是贴现市场的补充,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两者的地位就正好颠倒过来。”

为进一步理解准备金贷款的相对重要性,我们看看以下数据。1982年1月6日,美联储对银行的债权为15亿美元,与之相比,它拥有的美国政府债券(银行准备金的主要来源)达到1 280亿美元。在过去12个月里,各成员银行从联储借款总额增加了3.35亿美元,而美联储拥有的政府债券几乎增加了90亿美元。

如果美联储鼓励银行向其借款,就会降低再贴现率,即其向银行提供贷款收取的贴现利率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贴现贷款的利率仍然被称为“贴现利率”,尽管事实上,绝大部分贷款是直接贷款而不是贴现。;相反,如果要抑制银行向其借款,美联储便会提高贴现率。由于低贴现率刺激银行借款,从而增加准备金余额,而高贴现率效果则正好相反;因此,前者被广泛视为刺激信用扩张的工具,而后者则相反,即低贴现率是扩张性的,而高贴现率是紧缩性的。

贴现率调整的确有上述作用,但是现实中,财经媒体对美联储(或其他中央银行)的贴现率调整政策非常关注,并非完全由于该政策的有效性,更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这些调整策略是公之于众的。事实上,美联储更多地将贴现率看做一种心理武器,而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虽然贴现率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但这里还是必须指出:自1919年以来,美联储再贴现率政策基本上是扩张性的。以往的观点认为:再贴现率应为惩罚性利率(penalty rate),也就是说,利率要足够高以至于银行只有在自身确实陷入困境时才会申请贴现,并且在借款后也会尽快偿还。过去的传统做法是:再贴现率应远远高于银行针对高端客户的利率水平。比如说,后者是15%,而联储的贴现率为25%,由于银行向联储借款承担惩罚性利率,因此它们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向联储申请贷款。如果银行向高端客户放款的利率是15%,而联储贴现率为10%,那么就会鼓励银行以10%的成本向联储大量借款,并用这些准备金以15%的利率向优质(因而相对低风险)客户大量放贷,这实在是稳赚不赔的事。诚然,尽管贴现率远非完美,亦有催生信用扩张的风险,但美联储自1919年起,无论是在信用扩张时期还是其他时候,一直将其贴现率维持在远低于优惠贷款利率的水平。幸运的是,正是由于上述其他因素之作用,成员银行借款的扩张性风险才没有酿成大祸。关于惩罚性利率问题,参见Benjamin M. Anderson, Economics and the Public Welfare, 2nd ed. (Indianapolis: Liberty Press, 1979), pp. 72,153—54。也可参见E. Harris, Twenty Years of Federal Reserve Polic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3), vol. 1, pp. 3—10,39—48。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