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科技的轨迹(46)

科技想要什么 作者:(美)凯文·凯利


我们对这种技术元素领域发生的思维大爆炸视而不见,因为人类对任何与我们不完全相同的智慧存在沙文主义心态。除非人造大脑确实像人脑一样工作,否则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智能的。有时我们会对它不屑一顾,称之为“机器学习”。于是,一方面我们予以忽视,另一方面,几十亿个微型的、像昆虫一样的人造大脑大量涌现,深深扎根于技术元素,低调地承担着看不见的琐碎工作,例如审查信用卡欺诈行为、过滤垃圾邮件或者从文档中读取文本。这些数量不断增长的微型大脑执行电话语音识别功能,在重大医疗诊断中提供支持,帮助分析股票市场,驱动模糊逻辑控制的电器,引导汽车的自动换挡系统和车闸。少数处于试验阶段的人造大脑甚至可以自动驾驶汽车行驶100英里。

技术元素的未来首先似乎表现为体积更大的脑。但是更大型的计算机不一定更聪明、更具感知能力。即使生物大脑的智能性的确更加出色,它与脑细胞数量也只是弱相关。本质上,动物“计算机”的大小不一。蚂蚁大脑是个小点,重量只有1克的1/100;抹香鲸的大脑重8千克,比蚂蚁的大10万倍。仅从脑细胞数量的参数考虑的话,鲸鱼应该比蚂蚁聪明10万倍,而人类的智商只有黑猩猩的3倍,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样的论断。我们的大脑能产生无穷的创意,大小却只有抹香鲸大脑的1/6。它甚至略小于普通的尼安德特人的脑。另外,近期在弗洛雷斯岛发现的矮人化石显示他们的脑只有我们的1/3大,但他们也许一点也不比我们笨。脑的绝对尺寸和智商的关联度并不明显。

人类自己的大脑结构暗示人工智能的未来也许在于一种新型的尺寸。直到最近,传统观念还认为,具备大型中央处理器的专门化超级计算机将首先成为人工智能的载体,在那之后也许我们会拥有家用袖珍型超级计算机,或者将它们安装到个人机器人的脑袋里。它们是有界限的实体。我们将会知道,哪些问题是我们该操心的,哪些问题可以留给它们去解决。

然而,过去10年间像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的滚雪球式成功表明,未来的人工智能极有可能不是被限制在单独的超级计算机,而是诞生于由10亿台中央处理器组成的被称为网络的超级有机体。它将在全球超大型计算机上运行,这个系统包含互联网及其全部服务设施、所有外围芯片和附属设备—从扫描仪到卫星以及被卷入这个全球网络的数十亿个人脑。任何接触这种网络人工智能的设备都将分享它的智慧,并且为它添砖加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