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染色馒头、楼歪歪,别动了底线

人生要学会留白 作者:周若渠


2011年上半年,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被曝系染色制成,加防腐剂防止发霉。馒头生产日期标注为进超市的日期,过期回收后重新销售。每天有3万问题馒头销往联华、华联、迪亚天天等30多家超市。

为了少使用一些玉米粉,生产者竟然见利忘义,毫不顾及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违规添加柠檬黄来给馒头染色,这种丧心病狂之举令人震惊和恐惧。

这让人们想起了2010年的“楼歪歪”事件。这一年四月,广西南宁的一栋楼房在爆破拆除时倾而未倒,随即“楼歪歪”的照片在网上大量流传。之后,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接连发生。

原本,经商做买卖,赚一些钱是正常的。但有些钱却不能赚:食品是用来给人吃的,每一个馒头都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房子是用来给人住的,每一栋楼房都关系到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家庭的生命安全。其他或许可以忽略,但生命是需要有底线的。如今,有人急于牟取短期商业暴利,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不顾他人死活,这样的行为难道我们还能够容忍吗?

知足者长寿,贪心者易短命。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学会满足,千万不要让贪欲控制自己。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花多少钱也买不来宝贵的生命。

“人命关天。”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人类的生命。这是人类的底线。如果赚钱不顾人类底线,那么牟利者本人的生命和安全将同样无法得到保证。

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的,我们只是拥有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还要付出足够大的代价才能拥有。每个人都不能贪婪到想拥有世界,那样的结果就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老太婆一样,无论怎样总是不满足,向小金鱼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老太婆无休止的追求变成了贪婪,从最初的清苦,继而拥有辉煌与繁华,最终又回到从前。

近一段时间,“道德底线”一词频频见诸各媒体报刊。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撰文《守卫社会生活的底线》,就当下的社会道德底线频频被突破作了一番颇有见地的解读。文中引用了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语:“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洁癖,我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线。”而袁晓明先生也曾在《不要只谈社会的道德底线》一文中提出:“不要再以所谓的道德底线来迁就本来就不道德的行为。”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标准维系。如果毫无标准,甚或毫无道德可言,这社会便不成其为社会。当然,由于外界影响或自身“害病”,一个时期社会道德水准浮动,甚或出现一定的下滑,皆在情理之中,不必大惊小怪。然凡事皆有度,如果道德下滑超出了底线,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将因此有可能失去道德标准;再夸张点说,这个社会将因此毫无道德可言。设想一下,人们如果生活在一个毫无道德感的社会里,将是多么的难堪和恐怖?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条微博:

“县长,有人来上访。”

“轰出去!”

“轰不走啊。”

“那就打出去!”

……

“县长,完了,下手太狠,把人打死了,是一老婆子。”

“娘的,给她家五万,再闹事再打!”

……

几天后,县长老家打来电话。

“狗娃呀,你娘前几天去县里看你叫人给打死了。人赔了五万……”

这里不是宣传“因果报应”的说法,而是那种没有道德底线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的良知,当太多的人过于贪婪,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所有人都将是受害者,都将是没有安全可言的。

我们追求好的生活环境没有错,但关键是要适度,过度贪欲的结果必定是一无所获。人人都有欲望,贪婪之心人皆有之,而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满足了一个欲望,又出现了新的欲望。古人讲,“良田千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卧八尺”。唯有眼不花、耳不偏、嘴不馋、腿不软,保持五官清净,理性控制欲望,才能不被欲望所累。

我们满足于麻烦的交际和短暂而世俗的所谓“成功”,我们却错过了许多的好心情和好光阴。其实,不急躁和善于慢下来的人才是最聪明的智者。所以自古以来,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也就是慢生活和等待的生活,目的是不当物质的奴隶,保持精神的自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