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文革”文艺的繁荣与缺陷(3)

无限江山:孔庆东谈文化 作者:孔庆东


“文革”的文化有没有缺点呢?当然有缺点,这个缺点和那个时代的缺点是一样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说高大全没错,但是高大全作品或者有高大全倾向的作品过多,这是一个问题。那就会造成对人物要求过高,对文艺作品中人的思想境界要求过高,随之导致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要求过高。要求过高有个什么结果呢?就使大多数人民觉得自己活得不合格。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也是,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活得不合格,这个感觉是怎么来的呢?因为我们的媒体天天在制造成功人士。媒体随便卖一种东西,卖一个破洗发水,他得是国际影星,人都得那样,都得不穿衣服躺在浴缸里用这种洗发水。你好不容易说我赶时髦,我也用这种洗发水,明天一看,他又使另一种洗发水了。你老是不合格,你老觉得自己活得不对,你老觉得自己是三等公民。人家那才活的是一等公民,你看人家开那样的车、拿那样的手机。

电视里每天都告诉你,你不是人,你永远没有成功的一天。你要是有成功的一天,资本家的东西就卖不出去了。资本家为了要拓展他的市场,让他的东西卖出去,就必须天天给你这样一个感觉:你活得还不够格、还不行,你得像我这样的才行。其实资本家自己未必是那么过的,但是他要塑造那样的形象。

“文革”是从另一个方向——从人的道德角度,让你觉得自己老得斗私批修。你看人家那个形象多好啊,人家捡了一分钱给警察,有的人捡了五分钱自己买冰棍了。就这样一个小缺点不被允许。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刚建立了十几年,不到二十年,一代人的成长还没有完成,你要求人有这么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做不到。大多数人民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你得承认这个事实。我们的父母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的很多思想也会影响孩子,你让我们完全做到大公无私,就是我这个长在红旗下的红小兵也做不到。即使我能做到,我班里的同学都做不到。我捡了一分钱交给老师了,老师表扬我是好孩子。另外一个小孩一看,这事儿有利可图啊,他从自己兜里掏了一分钱,说,老师我也捡了一分钱。老师也表扬他,这就助长了弄虚作假。

当人民的道德水平没那么高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古代的圣人说得对,你推行一个道德的时候要合乎实际,要合乎这个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你过多地铲除人的私心就容易造成“水至清则无鱼”。“四人帮”讲的那些话对不对?从理论上都是对的,但人民真的不喜欢“四人帮”,为什么?就是他们讲的东西过高,人民跟不上。那个时候只允许小孩有缺点,大人只要有了缺点就要批评,就小孩有缺点。

“文革”中有一批以小孩为题材的作品特别成功、特别受欢迎,最受欢迎的就是一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因为小孩可以有缺点,小孩的思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闪闪的红星》是1976年的电影,今天看来可以说是“文革”的一个警示,因为《闪闪的红星》通篇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乡团就要回来了。我经常想起胡汉三的台词,“谁吃了我的什么,给我吐出来”。所以说文学是非常玄妙的,你当时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伟大意义,你光觉得好。

《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拍得确实好,没看过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里面充满诗情画意,非常优美啊,李双江唱的那个“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国人讲谶纬,这个谶纬就是预言——《闪闪的红星》是个预言。潘冬子还没来得及长大,胡汉三就回来了。而我们那个时候其实都没有警惕性,没有这个警觉,就沉浸在诗情画意里了。

我这个人其实骨子里是很懒惰的,我今天所做的事情,比如社会上对我的评价,赞扬也好、批判也好,都不是我主动做的。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做好迎接阶级斗争暴风雨的准备。我小时候就沉浸在闪闪红星这种氛围里,我觉得没有什么事可做——很遗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打下了红色江山,农民种着地我吃着粮食,工人给我生产工业产品,解放军叔叔保卫着边疆,我还有什么可干的呢?觉得特失望,决定这辈子就混过去了。

后来八十年代也觉得挺好的,八十年代我还上大学了,工作也挺好,个人生活也不错,就养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性。到现在谁问我,我的真心话都是,我想当一个苏东坡那样的知识分子。没事三五好友在窗底下喝点茶喝点酒说点闲话,开开玩笑猜猜谜语,我就愿过这样的生活。是有一种势力不让我过这样的生活,我与世无争都不行,他逼到你鼻子和门槛儿来,非得让你同意他,非得让你站队不可。我没有办法,我愤然而起。是这样的社会把我这样的人逼得愤怒了,把我这样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说成左派,可见这个社会已经堕落无耻到何等地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