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3 佛法并非化城寺的展品(1)

愿力的奇迹 作者:马明博


如果说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化城寺则是九华街的中心。

传说金地藏行脚到江南,选择修行之地时,在黄山与九华山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开辟道场时,他选择了九华街所在的这爿四面环山的盆地。在金地藏的指导下,工匠们筑基搭架,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如竹笋一般从地涌出。从此,金地藏告别岩栖涧汲的苦修岁月,常住化城寺,接引有缘人。

今天世人眼中鳞次栉比的九华街,是在化城寺道场建立之后,因朝山者增多,慢慢聚集起人气才兴起的。

“化城”这一典故,出自佛教重要典籍《妙法莲华经》。

灵山法会上,宣讲《妙法莲花经》时,释迦佛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队商人去远方寻求珍宝。遥远艰险的路途,走到一半时,人们饥饿干渴,疲劳不堪,无力前行。想想前面还有许多未知的艰险,他们不想再继续走了。

带队的导师对商人们说:“快看,前面不远处,有一座城市。”人们顺着导师的手指看,前方果然有一座城市。导师说:“加把劲,我们到前面的城里去休息。”

一行人走进城市,休息数日,疲劳消退,但城市生活的繁华富裕,令商人们不想再去寻求珍宝了。导师看透了他们的心思,用手一指,这座繁华城市,顿时无影无踪。

众商人惊恐不解。导师说:“刚才这座城市,是我变化出来的,目的是让大家休息一下。现在既然已经解除了疲劳,那就继续上路吧。宝藏就在前面!”

在导师引导下,商人们继续前行,终于抵达藏宝之地,各自采集到众多的珍宝。

讲完故事,释迦佛对法会上的弟子们说:“化城并非实有,不过是为了让众生继续前行,导师以自己的能力所作的幻化虚设。觉者教化众生寻求解脱,为了不让众生半途而废,他也会像那位导师一样,以种种方便,引导大家前进。”

站在化城寺的山门外,我扪心自问,在生命的中途,我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导师,是否进入了暂时可以依靠、休憩的化城?

化城寺前,放生池中,懒洋洋的老龟们,正趴在竹排上晒太阳。看看眼前自在的老龟,想想当今的一些放生行为,颇多感慨。据报载,观音菩萨圣诞日前,某地市民上百对地批发鸟儿放生,积德行善。而记者从鸟市了解到,被放生的鸟是野生的。遭不法分子捕获时,野鸟的伤亡率在30%以上。人们的行善心理,被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无意间成为鸟儿被杀的原动力。

读此新闻,如鲠在喉!佛教信众的放生,已形成“怪圈”式的商业模式:捕捉 囚禁 贩卖 放生 捕捉

曾与一禅友探讨这一问题。他说我多事,“放生得福,捕捉贩卖造罪。世上的人,历来是修福的修福,造业的造业。你考虑这么多有什么用?”

我的观点是佛法圆融,如果放生成为鸟兽被捕杀这一因果链上的一环,放生者所求之福,又从何而得?

佛门放生,本意在于倡导并实践众生平等、戒杀、护生的慈悲精神。放生仪轨的设立,在于以形式激发参与者慈悲为怀的心性。放生没有错,助恶却非善!当慈悲的放生行为变为一曲生命的悲歌时,真正的慈悲精神如何体现?

据我观察,许多放生行为,并非清净慈悲的发心,多为求得一己之私的功德。放生者,有的是因为事业不顺利了,有的是自己或家人生病了,有的是发财后想积累功德了,他们把鸟、兽、虫、鱼的生命作为满足私念的赌注,从而致使无数生灵成为功德的筹码。

想来还是一位佛门大德说得究竟:“最好的放生就是吃素。”

虽为九华祖寺,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豪情高涨的群众将化城寺弄得面目全非,佛像被毁,大殿变成当地小学的课堂。晨钟暮鼓经声梵呗,被天真稚子琅琅书声替代。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这座历史最为悠久的地藏道场得以重建,被辟为“九华山佛教文化陈列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